第六百八十四章 弒君(中)(第1/2頁)
章節報錯
“半年?”
“要聯絡各地的宣撫使,爭取有所默契;要和自家部下達成一致,瓜分權柄;要在地方上造成風潮,以凝聚人心;要在軍事上做好後繼的準備,至少讓軍將們以為做好了對抗咱們準備;說不定還得和南朝宋國有所勾搭……半年時間,不為過吧?”
“原來如此。”
移剌楚材垂首推演幾遍,覺得郭寧的判斷居然很有道理。
自從他投入定海軍以後,中都朝廷上下一直有個隱約的傳聞,說定海軍只是一群粗蠻潰兵的集合,即便那郭寧的勇勐異於常人,見識畢竟有限,所以真正控制定海軍大政方針的,其實是郭寧的副手移剌楚材。
因為郭寧的兇威赫赫,這傳聞一直沒有被人當真。但很多人因此高估了移剌楚材在定海軍的地位,比如那些奮而逃亡到鴨淥江東的契丹人,就很有可能懷著這樣的想法,結果發現自己沒能在定海軍裡做一等人,頓時失望了。
移剌楚材自己,對此當然是清楚的。
他知道自己始終都是政務上的一把手,也是諸多重要決斷的參予者,但能夠做出決斷的始終都是郭寧本人,甚至很多時候,郭寧聽取部屬許多的意見,最終獨斷專行,並不囿於部屬的想法。
就算郭寧出身草莽,讀書不多,但有些才能彷彿天授。在複雜的局勢下,郭寧的判斷從來都沒有錯。
便如這陣子,移剌楚材一直在竭力主張保持中都城的穩定,因他認為一旦皇帝出事,遂王那邊就有大動干戈的藉口,接下去必定引發劇烈動盪。這個意見,郭寧本來是認可的,但他在城樓上眼睜睜看著皇帝死了,下城來就有了新想法。
移剌楚材是儒生,所以總覺得皇帝如果出事,遂王那邊必定失志復仇,立即興兵討伐,和定海軍廝殺鏖戰到一處。其實在亂世中的政治領袖,考慮的從來都是實際的利益和目標。
皇帝在世的時候,遂王方面的目標是不斷掀起中都和定海軍控制區域內的動盪,以此拖慢定海軍充實和擴張的速度。所以遂王那頭,始終都會揪著各種話柄,不斷給定海軍制造麻煩。郭寧和移剌楚材對地方上、對各種政治勢力的控制又還不牢固,只要郭寧保持在這種微妙的位置,麻煩事就會一樁接一樁的發生。
反倒是皇帝的死,將會中止這麻煩。
因為皇帝一死,遂王的首要目標就不再是給郭寧添麻煩。
遂王的當務之急,是自己當皇帝;追隨遂王的臣子們,也都會急著做從龍之臣。
他們或許會把郭寧當作罪魁禍首,然後把復仇的口號喊的驚天動地,復仇的旗幟舉到南天門。但他們真正會做的、急著做的就只有一件事,那就是藉著這個機會徹底撕裂大金的疆域,遠離中都大金朝廷的屍體,重建起一個南京大金朝廷。
然後要做的更非討伐叛逆,而是排排坐定,把新朝的好處分均勻了。除此以外,其它所有的事情,都得往後順延。
這才是自古以來必然的道理,也是一個政治集團必然的選擇。
當年漢魏嬗替,侷促蜀中的劉備政權如此;永嘉喪亂以後,逃亡江東的司馬睿政權如此;大金以兵威肆虐中原的同時,乘船在江海上倉皇避難的南朝宋國開基之主趙構也是如此。
所以,恐怕局勢的變化還真就應了郭寧的判斷,皇帝的死反而會給定海軍帶來一段時間的安定。
這段時間未必很長,卻足夠移剌楚材坐鎮中都,為己方後繼的步驟按部就班地做準備了。
移剌楚材思忖半晌,抬頭道:“這半年裡頭,咱們要做的事情是什麼?”
“咱們自家的軍政事務,按著原來的套路繼續。皇帝既然死了,該上諡號就上諡號;該扶新皇上位,就扶新皇上位。我記得皇帝是有太子的,那就安排太子即位吧。那完顏守,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