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寧相信,以成吉思汗的聰察,必定能明白前來中都的所謂輜重隊伍,才是定海軍的主力,而且必為郭寧本人親率。既然發現了定海軍主力的蹤跡,成吉思汗絕不會放棄將之一舉蕩平的機會。

當然,戰場上的局勢千變萬化。郭寧出兵中都之前,重將們閉門商議數次,手頭制定的計劃不下十幾個。只不過眼前的局面,恰好符合定海軍重將們特別期待的那個。

對此,郭寧愈是接近中都,就愈有強烈的預感。

換個角度來考慮當前的局面,繼北京路落入蒙古軍掌控之後,河北宣撫使僕散安貞、山東宣撫使郭寧,已經是僅有的,能夠排程大軍參予中都戰事的有力大員。

隨著朝廷直屬金軍龜縮到中都和通州兩個據點,除了潞水沿線尚有戰事,北京路的廣袤土地已經任由蒙古軍縱橫賓士。局勢如此明朗,蒙古人本來只要驅使那數以十萬計的北京路降軍,用他們的人命去填滿中都城壕。這是很簡單的做法。

如果郭寧和僕散安貞所部真的聯絡上了中都兵馬,轉而在城外形成固定據點,以作掎角之勢……那就給戰局新增了不必要的變數。

成吉思汗不需要這樣的變數,所以蒙古軍必定會在第一時間裡,把敢於插手中都的敵軍消滅。

這兩地之兵如果在中都城下被殲滅,也將會極大地動搖中都朝廷的意志,有利於成吉思汗後繼對中都的攻略。

所以,蒙古人這不是來了麼?

定海軍的打法,固然有其刻意的成分。這樣一上來就正面廝殺,對蒙古人來說,又何嘗不是呆仗呢?

郭寧眯著眼,看著前方漸漸充斥視野的蒙古騎兵。

馬群衝進軍陣以後,圍繞在軍陣四周的煙塵已經稍稍降落,使他能看到很遠。不止越來越近的怯薛軍,郭寧也看到了遠處那座高大的九斿白纛。

那是成吉思汗所在,那是前所未有的大敵,但郭寧準備好了,定海軍也準備好了。這一次,能打敗他!

郭寧情不自禁地提高了嗓音,大聲嚷道:“來的好!”

怯薛軍騎兵們轉眼就撲到近處。他們身披的甲胃,手持的刀槍,張開的弓箭上即將飛射的箭失,彷彿在這瞬間寒光大盛。定海軍佇列裡,所有的將士也同時發出怒吼。

定海軍的佇列裡,還有少量狂躁的馬匹在奔來奔去。

依靠艱苦的訓練,將士們在最快速度內恢復軍陣的完整。但那些發瘋的戰馬確實是個大麻煩,因為它們的拖延,好幾處佇列還沒來得及重整完畢。幾處缺口只是在最外緣排布了盾手填補,內部交錯掩護的佇列遠沒有完全就位。

就算兵力填補就位的幾處,很多將士氣喘吁吁到達,也還尚未紮下盾牌,或者放平長槍。

將士們已經儘量加快動作了,他們就只慢了這一點點。

怯薛軍中的火兒赤們射出的箭雨,就對著這些缺口處,尚未做好準備的將士傾瀉而下。好在汪世顯已經趕到了前頭坐鎮,在他的號令下,密集的箭雨也從定海軍的軍陣內部飛起,向著蒙古騎兵們覆蓋。

在兩方接戰前的最後瞬間,箭失彷彿暴雨被狂風捲動,雨點在空中交錯,也像山洪從不同的峽谷衝出,彼此拍打翻騰。數以千百計的箭失在空中對面飛越,彼此碰撞,然後墜落、中的,給對方造成了致命的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