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都將(上)(第2/2頁)
章節報錯
倪一看了看郭寧,見郭寧頷首,便取出兩面小旗,分左右立在地面,又抽刀在兩支小旗間劃了條長長的橫線。
隆隆的悶響愈來愈近,漸漸化作上百人腳步重重踏過汙泥的轟鳴。
少年人的眼神中不禁流露出期盼神色,有人提前就高高昂首,以示勝券在握。
下個瞬間,兩個百人隊幾乎肩並著肩,眼瞪著眼地從蘆葦蕩裡猛衝出來,只稍一張望,便往旗門方向狂奔。看得出,他們都經艱苦跋涉而來,一路上不知在泥塗中打了多少滾,許多人從頭到腳都成了泥黃色。
其中一個百人隊後力不繼,狂奔一陣之後隊伍越拖越長,最後只有十餘人和前一個百人隊同步到達。與之相比,前一個百人隊全員俱在,而且精神明顯更昂揚,甚至還在衝向旗門的同時整頓了佇列。
郭寧注意到,這隊士卒在草鞋以外,還用蘆葦葉子裹在腳上綁緊,從腳踝到小腿做成靴子的模樣。如此一來,既能保護士卒的腳掌腳踝不被磕傷崴傷,也保護了小腿,不被斷折的枯草葦葉割傷。
這是個常見的竅門,對長途行軍是非常有利的。但在長達二十里的行軍競賽中這麼做,就得讓將士們每隔一段路程都止住腳步,冒著被競爭對手追上或甩開的風險,去做耐心這些蘆葦靴子。
不是深受將士信任的都將,絕對做不到這一點。
這個百人隊的都將是韓煊。他是最早來到饋軍河營地,參與決議前往山東的潰兵首領之一,這些日子辦事十分得力,郭寧都看在眼裡。
看到郭寧向他走來,韓煊躬身行禮,又驕傲地挺起胸膛。
他張了張嘴想要說幾句,發現自己一路上呼喝激勵,嗓子完全啞了。
五州三十一營地的範圍內,有些首領只願服從郭寧,但想繼續保持自家的獨立姿態。也有一些人,則帶著部下趕來投奔,使得郭寧可以直接指揮的兵力再度增長。
於是郭寧決定將之編為七個都,任命七個都將分別指揮。第一、第二、第三都自然是駱和尚、李霆和汪世顯。另外四個都,郭寧任命了臨時的都將,但又宣佈,各都的排序,乃至都將的位置,都要透過彼此爭競來最終確定。
這一場下來,韓煊可謂實至名歸了。
郭寧用力捶了下他的胸口,從倪一手中接過一面軍旗,鄭重地交給他:“韓都將,拜託你了。”
大體而言,金軍諸猛安謀克使用黃色圓心的五色旗,而各地鎮防軍以土黃色和紅色的旗幟為主。到了河北以後,潰兵們普遍困窘,也沒那心思製作新的軍旗,但早年用過的旗幟還是有不少留存下來。
郭寧便用留存的紅旗,改造成部下各都的軍旗。旗幟不大,三角形,上頭的字樣也很簡單:“第四都”。
韓煊持著軍旗,忍不住哈哈大笑,身後將士們雖然疲憊,也都歡呼。
見這情形,邊上另一名都將唉聲嘆氣,連連捶地。
這都將名叫仇會洛,與郭寧同是昌州潰兵出身。只不過郭寧是永屯軍,而他是分番屯戍軍的甲軍,兩年前從山東籤來的。此人身材高大,武藝非凡,郭寧曾向他請教過鐵骨朵的用法。
仇會洛的心氣甚高,二十里路程,能一路競爭到此,也屬不易。最後功虧一簣,實在可惜。郭寧好言撫慰,授予他“第五都”的軍旗,又提高嗓門勉勵了兩都將士,讓他們稍作修整,預備飽餐一頓。
後頭徐瑨連忙吆喝夥計,把準備好的肥羊肉、烤餅、幹炒麵、糜子粥之類流水價端了出來。他這個鄉間野店看起來破敗,其實家底甚厚,藏著的好東西不少。
在這世道,絕大多數普通將士們,不定哪一天就會填了溝壑、墊了刀頭。他們的想法,比首領們簡單得多,所以和他們談什麼活路、前程都落不著實處。對他們來說,能吃飽飯就是最好的;而能比一頓飽飯更吸引人的,唯有一頓帶葷腥的飽飯。
兩都將士凌晨出發,早就餓得緊了,見到美食當前,人人喜笑顏開,個個狼吞虎嚥。韓煊的部下,每人額外得了一根羊骨,一碗羊湯,更是得意洋洋。
正吃得滿心歡喜,蘆葦蕩裡又傳來隆隆腳步聲響。
將士們互相看看,竊竊私語不斷,隱約有些騷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