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文靜身家清白,道基牢固,她兌換修煉宗門的素女玄元功,不斷修持積蓄純陰真元,當張烈修煉到關鍵的時刻,就可以以其純陰真元,輔助自身一舉突破。

亦或者在鬥劍鬥法中身受重傷,這股純陰之氣也是可以療傷保命的,因此在通玄界,道基深厚且身具純陰的坤修,是極為稀罕而珍貴。

小荒山洞府當中,張烈此時盤坐於石臺之上正在打坐吐納修煉。

在他的面前,擺放著一排大多有些焦黑的殘屍,這些人分別是鍾嶽,孟天梟,姬無瑕,以及孟天梟的那兩名下屬,這些金丹修士的屍體。在他們的身後還有一些紫府、築基修士的,只要能收集到的都收集到了。

此時此刻張烈控印轉訣催發法力,將面前的太陰白骨幡祭起,擴散陰屬法力,灑落下一片的黑色光霞,落在鍾嶽,孟天梟,姬無瑕這些金丹境修士的身上,溝通氣機。

自身本命法器太陰白骨幡,為雲夢的庚金精沙損毀,要麼花費十年苦功祭煉,要麼殺戮至少數萬人行血祭之法修補。

張烈不想花費十年苦功,也不想殺戮數萬十數萬凡人,但他又想修復太陰白骨幡:

那麼這高階修士的那充滿強大元氣的遺骸,就是很不錯的選擇了,吞噬了這些金丹真人境修士的遺骸,效果不會比血祭來得稍差,甚至可能反而更強。

“居虛倅略!”

雙掌翻轉前後虛按結印,受損的太陰白骨幡上隱隱幻化出一頭域外邪魔虛影。

它作仰天嘶吼狀,再下一刻自太陰白骨幡當中湧出一股魔火,將面前那些高階修士的遺骸全部捲入其中,進行煉化與元氣吞噬。

雖然在通玄修界這多少算是一個禁忌,為正道修士所不容,但凡是修士都清楚的知道,修仙者本身侵天地之造化,奪萬物之玄機,本身便是靈物。

若是大道有成飛昇上界,在九氣垂流仙路洞開之時,上界靈氣會因兩界靈氣壓不同,巨量湧入下界,將修士飛昇之地逐漸演化成一處靈氣盎然的洞天福地,這也是前輩祖師給予後輩修士們的饋贈。

一些強大靈氣流轉,會流竄極遠,漸漸轉化為靈礦、靈山、靈脈、靈池、靈物,惠及整個下位面世界。

所以飛昇才是整個修仙界的盛事,因為一位先行者的飛昇對於整個修仙界都是有利的,無論道魔都要給予很高的尊敬——另外飛昇不是死了,越是有可能飛昇的強大修士,就越是會注意這個方面,否則妄言之下與上界仙神結下難解仇怨,結果剛剛飛昇上去就被人家堵住打死,這種事也不是沒有發生過。

反之,大道不成,修士身殞於此世,一身苦修的法力也會漸漸轉化,重歸於天地之間。

所謂“去尾,掐頭”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有長於術算的修仙者宗門曾經進行過龐大數算,得出天地之間無論修仙者還是凡人,他們的存在事實上都在消耗著天地間的靈氣,只是凡人是一,那麼普通修仙者是十,高階修仙者就是一千乃至十萬。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或者指的也是這個意思,按照上述的比例,一位真正仙人吞吐的靈氣量,可能就足夠養活一億凡人。

最後那個數算宗門得出結論,只要把這個世界上的凡人與高階修仙者全部殺掉,天地靈氣就可以至少成倍暴漲。

不過,這是沒有意義的,因為沒有凡人,新的修仙者無法誕生,沒有高階修仙者,新的大道成就者、飛昇者無法出現。

天地之間空有靈氣又有何意義?

花草樹木、飛禽走獸這些生靈也是要消耗靈氣的,只是在未開啟靈智之前它們的消耗量極低而已。

所以這個結論僅僅只是一個學術結論,毫無實質意義可言。

張烈自身為修復太陰白骨幡,甚至更進一步增強它的威能,選擇煉化玄光山金丹與紫府修士的遺骸,這一行為實質上中斷了修士將一身法力反哺天地的過程,也是會有業力加身。

不過張烈本身對此不大在意,自身身負血丹元氣,已然是債多不愁的情況,更何況自身只要真正修成胎化易形中的混元五行法體/以力證道法門,未來不但不畏因果業報,還能借助因果業報之力,因果越大,法身越強。

混元二字,本身就是負陰而抱陽,一種非白非黑、非正非邪的超脫境界,只是自身現在距離那個境界還極為遙遠,只能在每個境界時使自身不斷趨近,卻無法真正意義上的修成。

在以濁世魔火黑炎,將玄光山一眾修士盡數吞噬煉化之後,恐怖的魔火火光大盛大熾,連帶面前的太陰白骨幡,也因過溢的元氣加持,隱有即將突破之感。

濁世魔火是劫滅法目劫滅魔火的一種未進階狀態,對於現在的張烈來說已經威力不足了。

觀,幻,破,極,異五個修煉方向,張烈選擇修煉幻與異,觀有昊天法目,自身的神識修為也遠高同階修士,因此對於觀術的需求並不是很大,極有混元五行法身,劫滅法目的極術不可能高過於此,張烈也實在是不缺少這些許的加成。

破術的高階是劫滅魔火,可劫滅魔火也未必有大五行生滅劍氣殺伐兇厲,效果重疊,因此也是不選。

最後只剩下幻術與異術了,張烈選擇主修幻術輔修異術,並不十分期待其威力,僅僅只是作為修煉昊天法目前的前置參考性修煉,藉此獲得一些經驗而已。

隨著面前太陰白骨幡濁世魔火黑炎越燃越盛,這件四階法器隱隱有突破四階頂階晉升五階法器之感。

張烈本身卻不慌不忙,而是揮指一點身旁的乾坤袋,自中飛出一冊經書落在道人的面前,然後張烈開始誦讀起《太上聖師說常清靜妙經》:

“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