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木工作室作為一家從易趣那邊切割分離出去才一年。

就被媒體預測月流水在五億以上,實際月流水其實比預測還要高,最近聲名鵲起的網遊新貴。

當然有很多業內人士感興趣,研究其崛起之路和商業模式。

畢竟短短一年就能做到這種地步,確實很引人矚目。

事實上,很多投資公司都給林木工作室做過盡調。

他們對林木工作室的經營以及財務情況、未來前景都有一定的瞭解。

看好想要投資的天使投資人和投資公司也是極多。

但奈何林木工作室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不僅一分離出去就有現成的遊戲,在最開始最艱難的時期,還有林木金控的幫忙,接下來一路突飛猛進,根本就沒有財務方面的問題。

林瑤不需要,投資公司也就沒有機會。

而關於林木工作室的盡調中,這家工作室除了創新、遊戲性、革新等創作相關的字眼外,還有一個比較特別的字眼,那就是——營銷。

是的。

無論是林木工作室發家的《幻想OL》開服抽車,還是《突圍》在DEAS最值得期待遊戲獎項上的宣傳片攻勢,亦或者是後續賽事上的種種操作。

負責盡調的人,都覺得林木工作室充分利用了營銷技巧。

林木工作室推出的遊戲能成功,除了遊戲本身足夠優秀以外,跟營銷的關係也很大。

這是投資公司最看重的,也是很多業內人士除了遊戲方面,對林木工作室最佩服的點。

除了短暫失敗的《Battle Royale》,林木工作室不僅能做出好遊戲,還能靠著營銷,將遊戲賣出去,這真的很牛逼。

哪怕是短暫失敗的《Battle Royale》,明眼人也能看出來,當時林木工作室的重心在遊戲平臺上。

而遊戲平臺的青睞之光計劃,何嘗不是一種另類的營銷呢?

所以很多投資人,業內人士,都認為林木工作室每次推出自家的新遊戲,必然會做一番大動作。

這大動作必然很吸睛,會想盡辦法去營銷讓更多玩家去玩遊戲。

這也是很多林瑤的同行們心照不宣一直跟在林木工作室屁股後面學習的點。

但這一次。

他們……好像失算了。

林木工作室一下子,在所有人都沒有絲毫防備,自己看似也沒有做任何準備的情況下,突然推出了兩款遊戲。

一款畫面簡單,跟林木工作室名字很不搭的平臺跳躍遊戲《馬里奧》。

一款畫面優秀,跟林木工作室名字很搭的3D恐怖遊戲《陰影》……

兩款遊戲。

在所有人都沒有準備的情況下,啪的一下,就放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