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物理超度,讓人走了捷徑。

幹嘛還費勁巴拉的養這麼大?

晦澀禪師拈著念珠,搖了搖頭:“殺生為護生,斬業非斬人。”

“我殺生寺殺生,為的是斬去業障,而非單純的殺生無度。”

極樂和尚咄咄逼人:“何為業障?”

“一啄一飲,皆為業障。”

“那剛才殺生寺弟子盡皆陷入我歡喜秘境中,也為業障?該不該斬?”

晦澀禪師不為所動:“佛度有緣,修業煉心,何須外人斬業,自斬心魔,方為上乘。”

極樂和尚聞言,沉思片刻之後也未尋出他話中的毛病。

如此一輪結束。

晦澀禪師輕鬆取勝,一雙雪眉輕顫,當即問道:“極樂大師,佛門五戒,密宗歡喜禪不戒淫行,可得大乘?”

晦澀禪師的問題,其實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殺生寺不戒殺,歡喜寺不戒淫。

兩個半斤八兩。

極樂和尚面不改色:“密宗歡喜,以欲制欲。”

“‘空樂雙運’生悟空********所何欲?”

“心動之慾!”

“即為修心,何故動心?”

“因動心,故修心。”

宗教其實跟寫文是一樣的。

一個大設定為前提。

然後以此為框架,填充各種理論。

如果有的道理無法解釋,那就繼續新增小設定。

如‘六道輪迴’,如‘斬業非斬人’,如‘以欲制欲’。

前兩輪,雙方算是各打七寸,勢均力敵。

第三輪又輪到了極樂和尚發問:“既然殺生、歡喜皆為修行法門。”

“那苦樂相依,何必取苦?”

此言一出,一片譁然。

誠如古人云:人生苦短,及時行樂。

殺生為苦,歡喜為樂。

同樣是修佛修心,為什麼舍‘樂’而求‘苦’?

極樂和尚此言無異挑釁。

殺生寺能修佛,歡喜禪也能修佛。

同樣是修佛,那為啥不選個自己喜歡的呢?

眾弟子面色微漾,剛才極樂和尚和那個絕美女子交合的一幕又浮上心頭。

一會閃過殺生林中拼命求生的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