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二章 蚩王(上)(第1/2頁)
章節報錯
盛國之京,名曰盛京。
盛國,為東南大陸諸國最富,盛京也是最為繁華的城市,比之乾國沐都、越國雲京,都要更勝一籌。
在盛京之中,離皇城不到一里地的地方, 有一個通體刷著黑漆的三層建築,周圍無半棵雜草,肅殺莊嚴。就連飛簷之上雕刻的動物,都是各種兇獸。
在那漆黑如墨的大門前,有一對石獅,可不是尋常那種憨態可掬的鎮宅獅子,而是張著血盆大口作撲擊狀, 呼之欲出,兇態畢露。
門上高懸一匾:軍部。
沒錯,這裡就是盛國軍部,大盛最高軍事決策機構,由蚩王韓雋主持。
這位與周士凱地位相當的蚩王,可不像明王一樣,靠祖輩福廕才身居高位,而是純粹憑著一身的本事,爬到了這一步。現在才四十出頭,正是春秋鼎盛的年紀。
可以說在盛國朝堂之上,除了皇帝,他不把任何人放在眼裡。如果非要找出第二個人的話,也就是宰輔杜翀,勉強能跟他平起平坐。
韓雋放蕩半生,平日裡大部分的時間都耗在了青樓裡,雖然掌管軍部,但日常事務一概不管。除非有天大的事,他才會去露個面。
軍部頂層, 最高階別議會堂。
這是自河鼓道會戰虎頭蛇尾地草草了結之後, 幾個月以來,蚩王第一次出現在軍政會議上。
議會堂內,鴉雀無聲,所有人都低頭看著自己眼前的卷宗,沒有一個敢抬頭的。
韓雋的心情不好,沒人敢觸他的黴頭。
在與會者身前的一張張大案上,堆滿了各種案牘,全部都是關於東境戰事的。
坐在最高位的蚩王身前,也有兩份卷宗,他掃了幾眼之後,就扔到了一邊。
一份就是關於之前河鼓道會戰的戰後分析,上面並沒有過多描述那寥寥幾場小規模戰鬥,而是將大量的筆墨,用在了會戰為何會草草結束的分析之上。這份頗為厚實的卷宗,署名者是鎮東將軍顧青山。
這是顧青山遇刺之前的一段時間,秘密上報給朝廷軍部的,現在終於擺在了韓雋的面前。
這上面用詞犀利,毫不客氣地寫出了顧青山對明王的不滿與懷疑, 他認為那場會戰的倉促收尾,絕非是因為什麼糧道被截的狗屁理由。
在卷宗最後,他明確、肯定、直接地指出,周士凱放棄會戰,就是因為小明王,而且極有可能周巖沒有死,而是被活捉,乾國涼軍以此為要挾,和他們的東境之主,暗中做了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交易。
顧青山的這份指控,極其嚴厲,他是在明確控訴盛國三位一字王之一的周士凱,通敵賣國。
如果這份案宗公之於眾,造成的惡劣影響暫且不說,必然還會引起極其嚴重的後果,甚至可能會造成東境與朝廷的割裂。
所以顧青山遞上來的這份卷宗,一直被壓在了軍部,沒有處理。
但由於韓雋現在桌上的第二份案卷,導致了不得不又把顧青山之前對周士凱的指控拿了出來。
這第二份卷宗,正是顧青山遇刺的簡報,以及剛剛送達的詳細呈報,由明王周士凱親自署名。
在這份八百里加急呈遞軍部的卷宗內,周士凱將顧青山遇刺案,直接定性為涼軍所為。
主犯三人,涼州軍策司司座楚河、百虎營主將徐從虎、白羽營主將狄延勝。
而且周士凱還把顧、司二人的頭顱,在大涌關主城門上隨風飄蕩的事,也寫得清清楚楚,這無疑印證了這事是涼軍的手筆。
韓雋面無表情地坐在高位之上,就算是跟隨他最久的下屬,也不能從他的臉上讀出什麼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