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好的軍歌對於軍隊的意義不亞於十個師。

所以,維新帝國的軍隊有十首歌,相當於一百個師。

曲作者均為朱伯閣,詞作者則有若干。

十首軍歌內容幾乎囊括了軍隊的一切。

如練兵有練兵歌,行軍有行軍歌,吃飯有吃飯歌,探子有探子歌,作戰有作戰歌,衝鋒有衝鋒歌,領餉有領餉歌...

這些歌曲統一編冊為《欽定陸軍戰歌集》,要求各部隊以哨(排)為主,必須要組織官兵學習傳唱。

甚至將背誦軍歌當作同軍事技能一樣的考核手段,合格者予以獎勵,不合格者則予以懲罰。

搞這麼多軍歌來,還大張旗鼓的進行考核,不是賈六個人有什麼低階趣味,也不是給部隊增加負擔,而是出於練兵行軍的現實需要。

要知道維新朝廷的四個整編軍,文盲率高達百分之九十五。

因此軍官在教導訓練士兵作戰技能時,往往出了十二分力氣卻只收到三分效果。

別說看懂軍事教材了,很多士兵甚至分不清左右,在沒有太陽的情況下更是連東南西北都分不清。

這在從前以綠營為體系的舊軍隊中是沒有問題的,因為士兵是消耗品,只要能跟著軍官往前衝就行,哪怕跟著逃也行。

死了則再召便是,召不到拉壯丁也可以。

無論是朝廷還是軍官,都不會主動教導士兵基本戰鬥本領,大多是讓士兵自己在實戰中成長。

活下來的,實戰次數多了,就提拔為親兵。

運氣好的積了軍功,記了前程,就慢慢成長為基層軍官,再之後成為軍隊骨幹。

大體跟前明晚期的家丁模式差不多。

這也是為何乾隆朝對外大小作戰,都有“索倫未至,不可浪戰”的要求。

總共只有幾千人的索倫相當於明朝軍隊最精銳的家丁。

除了索倫外,不管是八旗還是綠營,常態就是“聞敵而逃者為下勇,見敵而逃者為中勇,接敵而逃者為上勇。”

現時清軍戰鬥力最強的索倫和陝甘綠營都在賈六手中,依靠這兩支精兵他已經可以打到京師改朝換代,但是這兩支部隊卻不足以支撐他維新朝對外發起的和平運動。

因此需要極大勇氣和高強度訓練的對射戰鬥模式,自然而然就成了賈六對於軍隊改造的基本要求。

這就要求士兵必須掌握最基本的佇列以及相應的戰術動作。

對於文盲而言,讓他學東西,恐怕比不讓他睡覺還要痛苦。

單純靠打,也能讓士兵形成身體慣性。

但這個慣性是無法持久,也無法保持韌性的。

因此,賈六之前已經在軍隊中開展“三個一工程”,就是在軍中開展識字運動,以《百家姓》為基本教材,爭取士兵一年能識一百個字。有了基礎後,再學習《千字文》,或者學習他的日記等。

思路是對的,奈何時間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