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九章 人人都革命(第1/2頁)
章節報錯
“嗯?”
眾股肱心腹雖然都被六皇帝提前打過招呼,說什麼移民關外和開發關外都需要大量資金,而國庫眼下空虛實在是拿不出錢來供關外開發,故只能請關外的“葬愛家族”為龍興之地的開發建設出把子力氣。
這是合情合理的。
愛新覺羅家族既然視關外為愛新覺羅的私有土地,那由愛新覺羅的列祖列宗集資開發自傢俬有土地,甭管走到哪都是說的過去的。
打到海牙去,這官司也是六皇帝贏。
不用問,棺材中的列祖列宗肯定也是願意的。
當老太爺的誰不想後代子孫過的好呢?
人之常情。
錢財寶貝乃身外之物,非擱在地底下腐朽圖什麼呢?
拿出來讓後人好好利用,為國家建設添磚加瓦不是挺好麼。
具體做法就是請葬愛家族捐出他們的私人珍藏,不管金銀玉器還是銅鐵瓷器什麼的,只要能拿出來變賣換成錢都可以。
正大光明發掘葬愛家族寶藏,傳統士大夫出身的股肱心腹大臣們雖然思想反感,但行動上還是接受的,畢竟這也是為了國家好。
而且作為專家的他們,也能從中分潤一些績效。
見者有份,已然是維新官僚集團在短短時間內形成的一種潛規則了。
另外從國家安全形度來看,如果形勢真如六皇帝所說再不抓緊時間開發關外,那羅剎人幾十年後就會把勢力延伸到盛京,並逐步滲透到關外的每一寸土地,從而將關外據為己有,那對國家而言無疑就是重大災難。
意義不下石敬塘割讓燕雲十六州於契丹。
說句難聽點的,真到那份上,葬愛家族的這些老太爺包括地底下的寶貝,跟愛新覺羅怕是就沒關係了!
於其讓羅剎鬼子挖,不如由六皇帝這個後人自個挖的好。
孫子挖太爺墳,哪朝哪代他也不犯法。
因為,這是家事。
傳統軍事意義上,關外尤其遼東一直是內地的屏障之地。
若關外無大敵,開發可以延緩,但那羅剎人近百年來確是對大清咄咄逼人,不僅吞食佔領大清若干領土,還逼大清簽訂了兩份不平等條約,且屢屢在口岸挑起邊釁,若再不加以重視真恐釀成大禍。
前明失去關外短短十幾年就亡國的前車之鑑才百年呢。
所以,不管是在京的內閣成員,還是在關外的內閣成員,都投票支援皇帝陛下對葬愛家族的“小開發”進而換得關外“大開發”的可持續性發展理念。
但你六皇帝沒說把太祖皇帝給揚了啊!
這就過份了。
維新政府有別於過去最顯著的特徵就是文明。
文明是什麼?
是符合軍民追求、並被絕大多數人認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道德準範。
通俗點講,凡是老百姓喜歡並支援、傳承下來的,就是文明。
老百姓不支援並牴觸的東西,任你說的天花亂墜,它也不是文明。
那麼,揚掉太祖皇帝肯定不符合這個文明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