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三十七章 老陳不糊塗(第1/2頁)
章節報錯
國防部很快拿出具體出兵方案。
計抽調安親王系八旗中央軍14500人,綠營兵12000人,另護軍侍衛3000餘;
步軍統領衙門所轄京師馬步兵7000餘人;
兩藍、兩紅、鑲白五旗直屬部隊並王公親衛組成的6000特別行動隊。
為了加強攻堅能力並壯聲勢,又抽調內務府直屬的上三旗包衣青壯8000人隨同出征,全軍共52000餘人,分步、騎、炮、工共48個團。
為了統一指揮,經老富提議,王公大臣一致決議,定軍名為“安國”。
即安國軍。
此軍名一聽就是對應討逆的。
不管是格局還是內涵又或象徵意義,都遠遠壓過討逆軍。
是個好彩頭。
安國軍司令長官由安親王次子、多羅貝勒烏爾希巴蘭擔任。
這是色大爺的底線。
他不可能把自己的部隊交給外人領導的。
這節骨眼,除了親兒子,他誰也不信任。
為了獲得攝政王的無條件支援,及時把昌平同大全搶回來,老富也大度的將兵團司令長官委任狀給了烏二,並請皇帝手書“精忠報國”四個大字賜給烏二。
兵團副司令長官由主動請纓的裕郡王亮煥、九門提督瑪爾泰、內務府大臣金簡擔任。
大體按照出兵比例攤派,人人有份。
也是出兵各方彼此間心照不宣的一個指揮中樞構成。
此外,又著順天府動員外城漢人青壯一萬多人隨軍,主要承擔後勤轉運任務。
為了提高出徵官兵軍心士氣,也為安撫八旗家屬,老富讓主管戶部的尚書永貴拿出了庫中三分之一庫藏,約白銀126萬兩以“特別津貼”的名義打到官兵賬戶上,還從內務府拿出若干皇家御造物用以軍中賞賜用。
輿論上更是不遺餘力的為出征造勢,營造出大軍一出,所有問題都將解決的大好氣象。
阜城門外的討逆軍不知道是炮子沒了,還是不想浪費炮子,也停止了對京師的炮擊。
這無疑起到了輔助作用。
一時之間,京師上空洋溢著必勝氣息。
快活的很。
乾隆不是太快活,因為他親自出徵的願望沒有得到王公大臣的支援。
哪怕他再三表示自己尚能騎馬,也能拉得動弓,還是被王公大臣集體漠視了。
就算皇帝親征也輪不到你一個退下來的太上皇啊!
哪朝哪代有太上皇出征的?
老富說的也是很肯定:“哪怕就剩臣一人,也絕不會讓上皇以身犯險!”
無奈,沒有任何發言權的乾隆跟木頭人似的被老富安排回永壽宮靜候佳音。
他的親兒子嘉慶皇帝則前往城門為出征將士送行,並發表“最後關頭”的講話。
強調大清已經到了最後關頭,唯有官兵人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才能搏得最後的勝利。
據海康說現場氣氛很好,很熱烈,皇上的講話極大提高了出征將士的信心,此次出征有望大獲全勝,斬斷鬼子六伸手京師的黑手,再造乾坤。
“如此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