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七十六章 浙江什麼情況?(第1/2頁)
章節報錯
一直以來,有關乾隆是漢人之子的相關報道都是賈六這邊的單方面宣傳行為。
雖然證鋸鏈確鑿,也得到了全國大部分督撫、將軍、都統、領隊大臣、參贊大臣及相關軍政單位的積極回應;
於旗漢軍民、宗室之中也引發了巨大浪潮,掀起了一輪又一輪討伐乾隆的輿論呼聲,可以說為顛覆乾隆政權的合法性奠定了有利基礎。
但,最先報道此事的《大清日報》是直隸總督衙門所辦的官方報紙,眾所周知,賈六在成為大將軍王之前,就是擔任的直隸總督,這份報紙也是在他擔任總督後發行的。
《前線報》更是賈六在行轅直接創刊發行,用私人報紙形容都不為過。
所以,《大清日報》、《前線報》對乾隆身世的相關報道在不少官員眼中,還是缺乏可信度的。
他們認為這兩份報紙不過是充當了賈六的傳聲筒,是他意圖犯上的作桉工具而矣。
目前沒有向襄陽派出代表團的省份依舊有很多,尤其兩廣、雲貴四省可以說一點動靜也沒有,由此不難看出這四省顯然對於賈六方面宣稱的皇帝是漢人說法持懷疑甚至否定態度。
那麼,和賈六沒有任何關係的浙江代表團,帶來的這份乾隆親子鑑定的報告,意義就十分重大了。
用最先收到訊息的李會長的話講,這份報告就是無限套娃的最後一環,一旦公之於眾,就能徹底錘死乾隆這個老四鬼子。
可使懷疑並持觀望態度的各省最終拋棄老四鬼子,回到代表大清正統的維新皇帝懷抱中。
賈六深以為然,認為這份報告能頂兩個軍。
故而,哪怕每天睡眠不足六個時辰,哪怕自己熬得眼袋跟大林差不多,也要第一時間接見浙江代表團。
辦公室外,總理大臣博清額和總理副大臣李世傑及相關工作人員都在等侯。
二位會長顯然也知道那份親子報告的重要性。
先前李會長曾讓人向浙江代表團索要這份報告,但對方卻說這份報告必須親手交到睿親王手中。
也是,這麼重要的檔桉材料能隨便交出來麼,李會長遂罷。
“都來了啊?”
賈六出來後跟二位會長打了招呼,神情一切如常,就是親切之中帶有尊敬,尊敬之中帶有情義,似乎忘記他暗中讓內務委員會調查兩個老傢伙的事。
“吃了麼?”
“吃了。”
“好,”
賈六示意二位會長同他一起過去,想到一事趕緊吩咐道:“對了,朕登基之後,不管是朝廷還是民間,往後都不必再避公諱。”
“不避公諱?”
二位公長同身後的工作人員聽了皇帝陛下的口諭,都是怔住。
所謂公諱,即國家強令臣民避本朝皇帝名,孔子名。
如雍正登基後,讓兄弟們都改胤為允,以避皇帝諱。
上千年發展下來,各式避諱手段五花八門,層出不窮。
搞得朝廷公文、科舉考試都有若干限制,無形之中束縛了文化發展,也束縛了思想。
更給軍民憑空新增若干麻煩。
既然年號定為維新,賈六當然就要一切以革新為主,要是繼續避公諱,世凱二字叫百姓用何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