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中的乾隆冤枉一顆紅心向大清的賈百姓偷他老婆女兒時,遠在千里之外的安徽太平府大信口碼頭,一支八旗軍正在軍官帶領下依次下船,準備在大信口稍事休整後再啟程前往上游的安慶。

這也是年後第三支從下游前往安慶增援的部隊。

前面兩支部隊一是打吳淞口來的水營部隊,一支是奉兩江總督高晉之命打徐州過來的營兵。

岸上的百姓和江上的漁民不知道八旗有什麼區別,都以為這些八旗大兵也是打下游南京城來的,卻不知這些八旗兵其實是打鎮江來的。

鎮江之地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國初為拱衛江寧八旗,加強東南地區海防,朝廷就在鎮江的京口設立了駐防八旗營。

不過開始京口八旗兵乃以漢軍八旗為主,主要兵員為從龍入關的石廷柱和劉之源率領的原明朝降軍。

兵員也不多,只有三千餘人。

百年下來,鎮江漢軍八旗人口擴充到了數萬,也都同滿蒙八旗一樣享受八旗的一切福利待遇。

原以為好日子能一直持續下去,不想當今皇上乾隆爺登基後,竟下令對八旗進行清退。

清退方式有很多,有一次性買斷兵齡的,有介紹到其它單位的,有與地方協商就地兵轉民的.

總之,乾隆皇帝鐵了心的要裁撤八旗。

但又不能一視同仁,搞出“首崇滿洲”、“先清京外”兩大原則,根據這兩大原則,漢軍八旗首當其衝。

漢軍八旗在外的駐防兵更是受到衝擊的第一波,且在外漢軍不管是否“遼人”,一律就地裁撤。

結果就是鎮江京口八旗被就地解散,全部還歸漢民。

政策不可謂不嚴厲,為了防止京口漢軍鬧事,當時負責裁撤的兩江總督還調集了綠營和江寧滿兵維持秩序。

必要時,甚至密令可以動用武力抓捕首倡作惡分子。

好在,漢軍膽小,見朝廷政策無法改變,也只能乖乖出營當回漢人。

只是兩江地區的官員都以為京口八旗這一編制也會被裁掉,兩江地區從此只設江寧駐防八旗一個單位,未想兩江官員費了好大勁才把幾萬漢軍八旗“攆走”,朝廷後腳又從京中調來三千八旗蒙古兵及萬餘家眷入駐京口,成為鎮江新的駐防八旗官兵。

至此,兩江地區的官員才曉得皇帝打的是什麼小算盤。

不少漢軍出身的官員對此也是感到寒心,什麼牢騷話都有,無非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之類。

敢怒不敢言。

從京中開來鎮江的蒙八旗兵,大來自於國初最初編立的八旗蒙古後裔,以察哈爾、喀喇沁、內喀爾喀五部來歸人丁為主,但將領及軍官還是以滿洲出身為主。

現任京口八旗掌印副都統的乃是原江西綠營副將福慶。

此人出身顯赫,先祖乃是開國五大臣之一的額亦都,曾祖是康熙朝權臣遏必隆,祖父也是出任過領侍衛內大臣的尹德,姑祖母乃是康熙皇帝第二任皇后孝昭仁皇后!

父親是做過多地總督的愛必達,伯父則是曾統領大軍征剿金川的訥親,叔父是被皇上稱為大清猛將的阿里袞。

前番在湖廣為國捐軀的定西大將軍豐升額則是福慶的堂弟!

除了這些顯赫家世外,福慶更是當今皇上的大舅子,因為他的妹妹就是宮中的順貴人。

熟悉宮中內情的人都知道,那位出身名門的順貴人差點成為乾隆爺的第三任皇后!

當年那拉後被廢死後,太后想立一名族之女為後,宮中符合這個條件的只有家世顯赫的順貴人。

然而皇帝卻想立令貴妃為後,結果和太后意見相左,母子未能達成一致,導致中宮空懸多年。

這也讓順貴人錯失成為皇后的機會,如今依舊只是個貴人。

宮中嬪妃共分八等,貴人只是第五等,下面為常在和答應。

然而地位再低,貴人也是皇帝的女人。

所以福慶這個皇帝的舅子自是得到了兩江官場的照顧,加之其身世顯赫,這些年來官運不可謂不亨通。

以致於其隨巡撫海成棄守南昌之罪不僅沒被追究,反而被兩江總督高晉保舉為京口八旗副都統。

副都統乃是正二品大員,又是旗員,自是比從二品的綠營副將高貴許多,也威風許多。

鎮江也是富庶之地,油水比之南昌要多許多,是個養人的地方。

只是福慶萬萬沒想到自己剛從江西“虎口脫險”,上任不到半個月就又接到兵部緊急公文,命他率部前往安慶御賊。

這可把福慶急得直跺腳,奈何軍令如山,不敢不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