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城事件發生時,睿親王剛從當陽出發前往宜昌城。

此地駐紮著陝甘綠營三鎮之一的陝安鎮。

賈六來此目的除了幫助新任陝安鎮總兵曹大華整頓控制陝安鎮這支精兵外,也是要在陝安鎮推行“去辮化工程”,從而打造大清第一支無辮軍,進而帶動全軍向不合時代潮流的辮子揮手說一聲拜拜。

工程從立項到敲定只用了半天時間,然而時間雖短,工程意義卻是重大。

很有可能成為改變大清命運的里程碑,甚至是賈六留給後人最大的財富。

精神上的財富。

對此,他是十分重視的。

關於辮子對於百姓的長遠危害就不提了,僅眼下如果清軍能夠主動放棄辮子這一“陋俗”,勢必會讓執意“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的興漢軍高層為之觸動,淡化清軍所代表的“胡虜”印象。

賈六這邊再以清廷實際控制人身份給予系列承諾,簽訂一系列賣國條約,甚至不排除自個革自個的命,直接宣佈光榮起義,那麼,這場關於夷夏之爭的戰爭,有可能會以和平方式落幕。

不可謂不用心良苦。

當然,公開宣稱辮子是跟祖宗一樣的不便之物,進而說不要就不要,顯然也不太合適。

不管怎麼說,他賈六眼下都是正宗老滿,還是大清帽子王,總要考慮一下滿洲同胞的感情。

所以,賈六給“去辮化工程”弄了一個包裝,叫“新生活運動。”

途中讓老紀以兵部侍郎的身份給《前線報》寫了一篇文章,大意是說辮子原是百年前關外滿洲習俗,原因是滿洲人以打獵為生,常年在林中穿梭,所以要是像漢人一樣將頭髮高高束起,就極容易被樹林纏繞牽掛,不利捕獵。

因此,滿洲人將頭髮剃光,只在腦後留下一根只能串過銅錢眼的小辮子,這樣方便行動。

然而時隔百年,如今大清國民的辮子比國初不僅要長也要粗,每次軍民洗頭都要將辮子解開再重新紮起,如此不僅耗時還耗力,往往耽擱事。

尤其在軍中,無戰事則罷,一有戰事,士兵們為了避免麻煩,常常幾個月洗一次辮子。

結果這辮子自是骯髒無比,生滿蝨子跳蚤,不僅讓士兵身心為之折磨,還會影響戰鬥力,且易滋生病菌,引起軍中瘟疫。

所以為了軍隊健康運轉,為了士兵不受辮子折磨,就有必要對辮子進行一次大刀闊斧的改革。

就是不要了。

文章還從滿漢之爭闡述了去辮意義所在。

無非是大清立國百年,朝廷一直講滿漢一家,希望漢人把自己同滿洲緊密聯絡在一起,不要把滿洲當成外來侵略者。

可一直以來收效甚微,大清建國以來年年爆發反清起義,查其根源總是繞不開辮子。

大將軍王痛定思痛,決意將滿漢一家的政策真正落實到位,讓天下百姓無論滿人還是漢人,都能沐浴在大清和諧的陽光下。

故而頂著壓力在湖廣軍前推行去辮政策,此政策的落實將使滿漢之間的隔閡徹底被打破,是一樁利國利民的好事。

文章整體寫得非常好,有理有據,並結合事實講明去辮的諸多好處,內中有些總結更是深得賈六歡喜,一高興讓保柱扛了半口肥豬送給老紀。

陪同前往宜昌的隨行人員除行轅工作人員外,就是原陝安鎮總兵、現陝甘綠營提督保寧;原興安鎮副將、現陝安鎮總兵曹大華,以及眾多陝安鎮前往當陽開會的校級軍官。

大將軍王有令不許驚擾地方,所以宜昌當地的政府官員並沒有接到任何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