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三章 本王的錢去哪了?(第2/3頁)
章節報錯
只是除了本部嫡系部隊以外,清軍的現狀就比較慘了。
就湖廣綠營這個工資水平根本無法養活一家老小,這才出現興漢軍入湖廣後,本地綠營幾乎是一觸即潰,繼而成片降賊。
而湖廣綠營原先定的兵員是27500人,以基本工資一年十二兩計算,一年財政需支付33萬兩白銀。
這不包括軍官工資、鹽菜服裝費、兵器軍械費、後勤保障費,通訊聯絡費,社會交際費、菸酒招待費、迎來送往費...
所以,大賬湖廣綠營一年軍餉開支是158萬兩。
而湖廣實際是兩個省,湖南和湖北。
一年財政總收入不到四百萬兩。
光是綠營軍餉開支就佔了三分之一多,還不計荊州駐防八旗,全省公務員工資。
雜七雜八算起來,湖廣財政也就勉強做到持平,就是不需要朝廷透過轉移支付的辦法來補湖廣的虧空,但湖廣也沒有能力向朝廷上交更多的賦稅幫助比他更窮困的地方發展經濟。
現在問題來了,湖北糜爛了快兩年,如今雖然收復了三分之二的地盤,但財政收入約等於零。
即使去掉了荊州駐防八旗這個大包袱,湖廣綠營本身在這兩年戰事中損失慘重,實有兵員從過去的兩萬多降到了不到五千人,湖廣的財政依舊是大大的赤字。
這兩年要不是戶部大量撥款,加上兄弟省份四川、河南、陝西等地的支援,別說湖廣殘餘清軍能不能存在,就是豐升額指揮的平亂大軍也得因為貧窮而散夥。
戶部那邊又是個什麼情況呢?
老富都預設六子賢弟扒康熙爺的墳了,還能指什麼。
“千總每月僅二兩銀,把總每月僅一兩五錢銀,均無米石。一份官糧中,扣除盤銀、小月銀外,僅敷一家吃飯之用。妻兒飢寒,豈能無怨。如不破格施恩,則民心難安,焉能保其無叛逃助敵者?”
紀昀雖是個半吊子國防部副部長,但掌握的情況比之下面還是要詳實的,給出的資料都是最真實的。
“購買柴草所需銀兩,若以每日三分計算,即用去餉銀之半。撫養武弁之家口乃合於情理。再調往剿御者,米無所餘,銀雖有半,但買柴草料做飯尚需銀兩,此項亦按每日三分計算,至此餉銀用盡。除此之外還有大量的花銷,途中糧米何所餘?鹽菜何所得?服裝兵器又何所出?...”
賈六聽得頭大,不耐煩道:“好了好了,你就給我說說如今本王究竟要多少錢才能把局面維持住。”
“嗯...”
紀昀反問王爺這個賬是按過去的標準算,還是按優待辦法算。
賈六當然按優待算了,就是工資翻倍。
原湖廣綠營餘部和新降的興漢軍,包括在湖廣境內歸他大將軍王節制的陝甘綠營、雲南綠營、江西綠營。
京裡過來的八旗兵除了本部嫡系外,其餘的仍按從前標準,但這個標準相對綠營可是高了數倍。
紀昀表示明白,然後把賬本扒了扒,拿算盤算了算。
分幾部分給王爺算了算開支。
第一,八旗兵這塊。
根據《欽定戶部則例兵餉》規定,八旗前鋒、護軍、領催、每月均給餉銀4兩,馬甲月給銀3兩,年支米48斛,出征時另給行糧開撥費用。
大致就是八旗普通士卒每月工資五千塊,一年六萬,此外還有雜項福利,如果不出徵,八旗普通兵一年收入在十萬塊左右。
出征的話,要翻倍。
另外就是軍功前程。
整體八旗工資水平是綠營的五到六倍。
隨賈六到湖廣前線的建制中央八旗兵約19000餘人,如果這19000人在湖廣打上一年,不算其它,僅算工資和出征加班費的話,一年需要兩百萬兩左右。
算上其它各式開銷,光這19000名中央軍一年就要花費350萬兩左右。
第二,王爺自己的嫡系兵。
熱河馬隊、索倫兵、護軍、親衛加一塊有七千人左右,這些都是參照八旗工資翻倍給予的,連同裝備、戰馬等一年開支至少250萬兩。
第三,歸王爺節制的各部隊,因為基礎工資少,即使翻倍給予,也用不了一百萬兩。
第四,就是歸降的興漢軍。
總人數近四萬,按王爺雙倍工資優待辦法,那麼一人一年至少要給到25兩到30兩,連同裝備糧草,至少要銀200萬兩。
這些都是僅計算官兵開支,不包括將領軍官。
還沒有計算紅帶帶子營這上萬人,因為這些人都是按普通士卒供給,花銷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