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武昌失守訊息時,偷偷摸摸跑到泰陵視察工作的賈六情不自禁吟詩一句:“才食武昌魚,又飲長江水。”

這是目前為止賈六詩詞生涯水平最高的兩句。

栓柱整理的少爺詩詞集中,往往是兩句半,三句半,甚至還有一句半的。

能湊成四句的完整詩,那是屈指可數,寥寥無幾。

詩畢,負手遠眺,心中感慨萬千。

武昌這個地方於大清王朝可謂是黴地中的黴地。

廣西老表正是攻佔了此處,瞬間席捲東南。

新軍同志也正是於此處打響了清王朝滅亡的正義之槍。

攻佔武昌的興漢軍無論是聲勢,亦或實力,明顯上了一個臺階。

起碼得是個集團軍規模的武裝力量。

只要牢牢掌握這支武裝力量,那真是賈六要大清三更亂,大清絕不會太平到五更。

算算時間,前往臺灣的楊遇春、劉德他們應該也開始行動了吧。

乾隆四十一年,聖祖爺地宮滲水的惡之花,必將開滿東南西北。

軍隊、土地、房子、車子、票子,他賈六,全要。

“武昌魚?”

這回不止德木、保柱他們驚訝了,就連提筆記下這兩句的栓柱也倍覺意外:少爺啥時候去過湖廣的?

身為軍師,梵偉立即從武昌大捷捕捉到新的戰機,當下建言:“大人,既然武昌已經丟失,卑職以為可以策動長江數省聯軍之事了。”

“要得。”

賈六欣然同意。

長江數省聯軍指的是駐防在湖廣下游江西、安徽、江蘇,包括浙江地區的大清綠營駐軍,以及於下游駐防的中央八旗軍。

賬面上,長江下游的綠營軍隊有三到五萬人,駐防在江寧和杭州的這兩支駐防八旗也均有不下萬人的編制,是各地駐防八旗集團實力較強的兩支。

乾隆四十一年工作計劃中,有兩個觀點。

第一個觀點是會長、四川巡撫李世傑提出的請興漢軍順江東下,共進會以追剿名義隨興漢軍逐步蠶食長江中下游地盤,從而建立牢靠的組織同盟關係,開展工作,吸收更多的貪官汙吏...吸收更多的進步人士參加共進會這一偉大組織。

支援這個觀點的會中執委較多,副會長、四川總督博清額也認為此方案可行,因為這個方案實施起來比較容易。

賈六原本也是認可這個方案的,然而栓柱卻提出反對意見。

“少爺,如果讓興漢軍順江東下,對下游百姓造成的傷害可是用多少錢都無法彌補的。”

栓柱的意思綜合起來,就是認為長江中下游是大清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如果這片區域陷入戰事,那麼損失之大是難以想象的。

不論興漢軍的軍紀再如何嚴明,只要槍一響,炮一打,註定就要有無數生命為之逝去。

“栓柱,你能看到這一點少爺非常欣慰,是啊,如果讓興漢軍就這麼大搖大擺沿江東下,要有多少百姓付出無辜生命,又要有多少百姓因為戰爭傾家蕩產呢。”

賈六已經不再是當初的小科員,著眼點不能如從前一般只想著眼前利益,而是要將眼光投向全域性。

“八旗的血已經流得夠多了,不能讓百姓也流血,如果上天註定這次偉大的革新還要繼續流血,那就流我們正宗老滿吧。”

賈六悲天憫人,接過栓柱遞來的帕子擦了擦有些溼潤的眼睛。

旁邊放著幾個大桶,裡面倒滿的醋味有點嗆眼睛。

在減輕百姓受戰爭影響前提下,梵偉制定了長江數省聯軍這一方案。

即以圍剿名義,透過老富主持的中央政府不斷調集周邊省份軍隊進入湖廣,用添油加醋這一戰術將湖廣周邊,尤其是長江中下游的清軍不斷消耗掉,從而實現“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宏偉戰略構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