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機處。

領班軍機大臣富勒渾,軍機大臣慶桂、梁國治、袁守侗昨天夜裡一直在值班,卻不是因為馬上舉行的國議大會,而是因為臺灣戰事本來好好的,突然就急轉直下了。

去年臺灣發生天地會叛亂後,清廷遂命原福州守備柴大紀任臺灣總兵官,會同福建水師提督黃仕簡、福建綠營提督任承恩、閩安協副將徐鼎士率兵馬七千餘人渡海平亂。

兩個月後清軍渡臺兵馬在臺灣西南角的鹿港成功登岸,隨後便對叛軍發起進攻。

起初戰事對清軍不利,閩安協副將徐鼎士部被叛軍頭領林爽文預先設下的優勢伏兵包圍。

然而徐鼎士部卻沒有同臺灣綠營一樣因為陷入包圍圈而驚慌失措,一面利用周遭地形用火槍、劈山炮構成防線,兵卒相互配合,頑強拒守。

叛軍人數多達兩萬餘,但裝備不如官軍,雖有人數優勢然始終無法突破徐部防線。

新任臺灣鎮總兵柴大紀接到徐部求救訊息後,趕緊帶兵救援。

戰報稱柴大紀帶兵趕到後即向叛軍後背發起猛攻,是謂“箭如飛蝗、遮天蔽日”,徐鼎士部也立即從包圍圈向外猛攻,叛軍抵達不住,瞬間就被沖垮,死傷慘重,潰不成軍。

戰後計點斃殺叛軍3000餘人,另有數千人投降。

賊首林爽文率殘部往諸羅縣退去,卻遭到諸羅縣軍民的合力打擊,死傷無數,使林爽文不能以諸羅為根據。

有感諸羅縣軍民對大清的赤膽忠心,軍機處將此事上報皇帝,深宮中的乾隆為嘉許諸羅縣民忠義,取“嘉其忠義”之意,改諸羅縣為嘉義縣。

這場大敗也讓叛軍內部發生分裂,不少天地會骨幹分子生出膽怯之心,唯恐被清軍連根拔起,遂紛紛率部脫離林爽文,其中包括引林爽文入天地會的同鄉嚴煙。

嚴煙之前因協助林爽文策動起義,被天地會龍頭萬雲龍封為刑堂大爺。

起義軍副元帥林振國被清軍抓獲後立即投降,供出了不少天地會的底細,更稱林爽文膽敢在臺灣發動起義,原因是得到了清軍內部的支援。

證據就是林爽文從大陸回到臺灣後不僅帶來了許多錢財,還帶來了不少武器。

這個情報讓福建方面十分重視,福建巡撫余文儀親自審理,然而林振國只知林爽文背後有人支援,且此人在清廷地位很高,但究竟是誰卻是不知道。

最後受刑不過,胡說什麼暗中支援林爽文的就是福建的清軍大官,駭得余文儀連忙命人將林振國打死。

根本不敢上報,因為這會讓福建官場人人自危。

不敢上報朝廷,但又真懷疑福建官場有人通賊,余文儀便在閩浙總督德保的支援下開始暗中調查。

至今,卻是沒有結果。

首戰告捷,渡臺清軍再接再勵,先後於六月、七月又取得三場戰鬥的勝利,雖然殲敵不多,也沒能圍住賊首林爽文,但卻有力打擊了天地會起義聲勢,收復了近半被叛軍佔據的城池村鎮。

臺灣總兵柴大紀給福建巡撫的奏報更為仔細,稱林爽文叛軍賊眾雖多,然而其中大部分人根本無意反對大清,只是被賊軍裹挾,或者為了尋求庇護。

因此提出剿撫並用策略,一面對賊眾核心堅決打擊,一面對來降賊人施以寬大,如此用不了多久,賊必自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