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八章 這回你七我三(第1/2頁)
章節報錯
兄妹重逢,嬸侄再遇,自是太多話講。
主要還是圍繞二叔大忠同大妹夫林秀才的事。
這些賈六基本瞭解,甚至有些內情比嬸媽和大妹還清楚。
只是沒想到大妹賈雲投井自殺竟是嬸媽賈吳氏的意思。
“你大妹雖沒有正式嫁入林家為婦,但已經下過聘禮,是人家林家的媳婦了,她丈夫犯了謀逆大罪,你大妹身為妻子能躲得過去?”
賈吳氏輕嘆一聲,有些心疼的拉過大女兒,來的要不是侄子,她和女兒已經是陰陽相隔了。
“縱是如此,也不必叫大妹尋短見啊。”
看著本來應該高高興興做新娘的大妹,賈六不由一陣心疼。
幾個妹妹中,要屬關係最好,肯定是這個比他小四歲的大妹了,因為其她幾個妹妹更小,他在家時除了大妹賈雲,其她四個妹妹連跟屁蟲都算不上。
只不曾想到大妹的婚事竟然如此坎坷,甚至險些送了性命。
“你也是旗里人,當是曉得女人發到關外給披甲人為奴的下場,”
賈吳氏摸了摸大女兒的手,又摸了摸侄兒的手,有些話不好講的太直,但這兩個孩子都是大人了,心中當是有數的。
賈六心中微嘆,發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對於囚犯而言,可能是好事,因為能撿回一條命。
但對於女人來說,真是地獄了。
運氣好的話,伺候一兩個披甲人,給人家生兒育女。
運氣不好的話,幾十個披甲人輪流折磨你,生下的孩子不是私人的,而是共有的財產。
朝廷之所以把犯事的漢女往寧古塔送,其實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讓這些漢女替那些在苦寒之地駐防的八旗兵生育後代。
否則單靠關外的滿洲女人,哪裡能維繫各地駐防八旗的存在。
而關內的滿洲女人可是打死也不嫁關外那幫窮哈哈的。
只能定期往關外輸送漢人女子。
又不能強制,當然是犯事的女眷去了。
就這,百年下來,關外留守八旗的人口也始終沒有增長,盛京那邊好些,寧古塔、吉林、烏里雅蘇臺那裡能有百人居住的地方,都是大地方了。
前些年有大臣提出開放柳條邊,就是允許關內的漢人往關外遷移,如此有助於關外土地開墾,增加糧食產量。
畢竟,關外遼南包括盛京這一片可是有著極其肥沃土地的,容納千萬人口完全不是問題。
大清入關以前,關外很大一片地方都是被明朝開發的熟地,有數百萬漢人在此居住生活。
太祖年間雖然對這些漢人進行了清理,使得漢人銳減到十幾萬,以致無數土地因無人耕種而荒廢。
太宗皇帝時期一改太祖清理漢人政策,透過五次入關擄掠將上百萬漢人強行遷到了關外,如此使得大清的國力、軍力都得以倍增,已經能夠同關內的明朝作正式對抗。
而關外,也漸漸恢復了元氣。
問題是攝政王多爾袞帶兵入關又行遷都北京後,用一年半時間將關外人口全部遷回了關內,只留了很少一些人留守關外,使得關外人口再次銳減,沃野千里的關外地區又一次變得荒涼起來。
截至到目前為止,關外生活的旗人連同包衣、漢人總數加一塊也不會超過五十萬人。
這就導致幾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壓根無兵駐防,碰上外來入侵,更是沒有反抗之力。
與其說後世的沙俄是不斷蠶食關外土地,還不如說是大清主動放棄送給人家的。
沒人,你拿屁守啊。
而這一切,全是滿清“防漢”政策的延伸。
不讓漢人出關,就是滿清貴族為自己留條後路的想法,也就是愛新覺羅從來沒有將自己當成中國人,而是將自己視為中國的征服者。
這樣一來,關內的漢人要是反抗的厲害,他們就能迅速撤退至關外,將局面維持同明末一樣,從而能夠得到喘息,它日捲土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