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三章 請弟兄們給我撐個場子(第1/4頁)
章節報錯
賈六實際於火炮一竅不通,但諸多地攤歷史以及各類影視劇告訴他,炮彈肯定要“開花”。
就是打出去會爆炸,透過彈片殺傷敵人,而非現在這種大鐵球。
實心彈對於攻城是有效果,可在野戰中實心彈的效果肯定不如開花彈來的強。
印象中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林則徐見到洋人所使開花彈時很是吃驚的上書道光,說此物內地罕見,極為神奇,也極是厲害,不知如何製造。
由此賈六判斷這會大清關於開花彈的研製可能早就停擺,以致於後人壓根不知開花彈是個什麼東西,故而這才問導彈專家王大功洋人那邊關於開花彈的情況。
只是他不知道的是,林則徐當時見到的沒有引信的開花彈,其實就是兩百多年前明朝使用的開花彈。
甚至樣式都是一模一樣,也就是在鐵球表面開孔,於小孔裡插上藥捻來引爆。爆炸後,球身四散,內中包裹的鐵片如“天女散花”般炸開,威力可及十幾丈。
就是靠著兩三百年前明朝的火炮技術,英國紳士愣是把大清帝國打的跪下喊爸爸。
此事也直接表明清廷對中國的統治,就是文明的退化。
技術如此,人文思想也是如此。
林則徐身為中國近代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被譽為民族英雄,但實際於鴉片戰爭時期,表現的更像是一塌湖塗的滿洲官員,也就是什麼都不知道。
認為洋人膝蓋不能彎曲,便是這位鬧出的笑話。
以汙穢對敵,也是這位的首創。
當然,人無完人,金無足赤。
眼下自己算是林則徐的前輩,賈六相信在他的帶領下,此時尚沒有出生的林則徐一定能成長為真正的民族英雄。
又或者,世間再無林則徐。
因為歷史的變化,影響的就是下一代人。
關於開花彈的故事,更有一段唏噓史。
左宗棠在西北平叛時從一處明代炮臺遺址挖掘出開花彈百餘枚,不禁仰天長嘆:“利器之入中國三百餘年矣,使當時有人留心及此,何至島族縱橫海上,數十年挾此傲我?”
現在,歷史重來。
賈六當然要重點發展開花彈,於武器製造上壓過西洋各國。
不這樣做,他怎麼才能光臨他偉大的巴黎,臨幸倫敦,在多瑙河上談笑風生呢。
那個內務府領催所言的子母炮是源於明朝的佛郎機炮分支,由一門母炮和若干子炮組成,故稱子母炮。
說白了,就是一種輕型火炮。
子炮裝的是類似虎蹲炮所用的霰彈,也就是大量鐵丸(石丸),鉛子。
發射出去也的確像開花。
但這種有“開花”性質的炮彈,同總督大人想要的“開花炮”有本質區別。
於是,為了全方面提升大清武器生產製造水平,提高軍隊裝備,為早日竊奪...為早日成為最大的列強打好地基,賈六召開軍工座談現場會。
真的很現場。
槍炮局所有中外專家,包括大工小工全部席地而坐,每人發一枝筆,三張紙。
作為總督大人的賈六也沒有要求坐椅子,而是與大夥一起盤腿坐在地上。
這個態度首先贏得了在場大小工匠,包括那幾名被強行綁來的洋專家的高度認可。
事後,王大功便在日記中寫道:“...在年輕的韃靼總督身上,我看不到任何關於這個帝國老舊官員的特徵,反而倍感親切,他的笑容,他真誠的語言,以及他懇請的動作,都讓我覺得,這個年輕的總督才是世界的未來,才是文明的真正化身。”
一番嘮嗑似的聊家長,詢問了技術人員有無生活方面的困難,有沒有子女上學讀書困難,有沒有家屬工作困難,並當場指示相關單位立即予以解決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