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國玉璽相傳是秦代丞相李斯奉始皇帝之命,用和氏璧鐫刻而成,為中國曆代正統皇帝的惟一憑證。

秦之後,歷代帝王皆以得此璽為符應,奉若奇珍,國之重器也。

得之便為“受命於天”,失之則為“氣數已盡”。

凡登大位而無此璽者,被譏為“白板皇帝”,為世人所輕蔑。

印上所刻“受命於天,既壽永昌”,不僅是每一個皇帝夢寐以求的存在,更是每一個男人做夢都想得到的寶物。

反正賈六做夢都想得到這枚傳國璽,非如此,何以證明他賈氏代清的天命及正統。

栓柱從總督後衙廂房水井中找到的這枚傳國玉璽,無論是玉質還是整體形象,都符合傳國玉璽的基本特徵。

當年傳國玉璽是在洛陽失蹤,此物卻現身在河北保定,當然也是有一段歷史故事的。

這個,賈辦正在編造,為了故事更真實可考,賈六授意在民間物色幾個寫歷史的幫忙,回頭一人給他們一個盟主。

“傳國璽!”

賈六臉上的震驚之色絲毫不偽,因為造假和宣稱是兩碼事。

如果連他自己都不信,怎麼叫老楊信?

怎麼叫天下人信!

激動從栓柱手中接過溼漉漉的傳國璽,上下左右反覆打量,繼而卻疑惑道:“為何此印有一角為金包之?”

“少爺有所不知,西漢末年,外戚王莽篡權,傳國璽藏於長樂宮太后處。王莽遣其堂弟王舜來索,太后怒而罵之,並擲璽於地破其一角。王莽後令工匠以黃金補之”

栓柱將金包角那面特意放大鏡頭,主要是讓楊佈政看的。

賈六一邊用眼角餘光瞄老楊,一邊又故作不解:“何以金玉皆有燒烤印跡?”

“少爺,據史書描寫,傳國璽的最後一任主人乃後唐末帝李從珂,其舉族與皇太后曹氏自焚於洛陽玄武樓,就此傳國玉璽就此失蹤。”

栓柱跟專家似的轉動傳國璽,侃侃而談:“真金不怕火煉,玉雖不怕火燒,但火燒之後難免有裂印,從此璽外觀表像來看,基本可以確定乃是真璽,符合史書記載。”

賈六聽的不住點頭,又指印右側刻有小字問道:“這天命石氏又當作何解?”

栓柱又仔細講了,說什麼後趙石勒滅前趙得傳國璽,結果那胡人傻帽別出心裁,竟叫人於傳國璽右側加刻“天命石氏”四字。

又二十年,冉魏殺胡,此璽落在冉魏手中,後冉魏求乞東晉救援,傳國璽為晉將騙走,並以三百精騎連夜送至建康,由此,傳國璽重歸晉朝司馬氏。

“這麼說,此玉璽的確是始皇帝的那枚傳國璽?”

賈六語氣難掩心中激動。

“如假包換!”

栓柱非常肯定,這塊要不成,他可以讓四川那邊再製一塊。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不想千年之後傳國璽重現人間.天命在我,天命在我啊”

賈六的手都哆嗦了,想讓人在印左側加刻“天命賈氏”四字,以同胡人石氏抗衡。

他走的是發展與篡權並立的方針,因此必須要給人一種望之就是人君的概念。

老楊作為主政地方多年的大員,於直隸更是舉足輕重,雖然對自己的忠誠已經被證明,但是,總還差那麼一點。

這一點是什麼呢?

就是臣子的自我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