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七章 長毛!(第2/2頁)
章節報錯
顧安更是召集旅帥軍議,宣佈破城之後“大戶皆可分”。
爺孫的兩道命令使得南下的興漢軍士氣旺盛,但要攻破嶽州重鎮,首先就得清理外圍的洞庭湖水師,否則興漢軍在嶽州城下攻堅,後背必定會受到洞庭湖水師的襲擊。
顧安年紀雖輕,然十一歲就隨他的三爺爺抗擊清軍,於金川遺民反清游擊隊中可以說是一員勐將。
興漢軍老人都說顧安就是頭小老虎,也有人說這小子比花狗熊還能打。
臘月二十七日,第一師前鋒周林旺的第五旅抵達嶽州外圍,隨後丘八也率第四旅抵達,二將率七千餘官兵次日就向嶽州城發起了進攻。
只是聲勢雖勐,但卻是雷聲大雨點小。
原因在於二將收到的命令是羊攻,以牽制嶽州守軍注意力。
顧安的戰略是先拔掉君山的清軍水師,確保接下來對嶽州城的攻擊不會受到清軍水師襲擾,同時阻斷清軍的水路增援。
為了達成這一目的,顧安率主力三旅駐紮在嶽州城西北數十里的城陵礬,並在那裡打造竹筏,徵集民船、漁船,以及重金招募會水性的漁民助戰。
雖然興漢軍在崛起的過程中難免對地方進行了破壞,但相對清軍的軍紀明顯還是好上許多,加之買賣按價給錢,行軍不入民田,宿營不住民宅,使得嶽州一帶的貧民百姓對興漢軍並不牴觸。
而且興漢軍提出的“無處不均勻,無處不飽暖。天下人田,天下人同耕”的口號極得人心,極具扇動力,再有前明遺民的悲情、壯烈色彩,竟引來不少洞庭湖漁民參軍。
這些常年生活在洞庭湖,甚至一年難得幾回上岸的漁民不僅為興漢軍帶來了清軍水師駐防情報,更是帶來了幾百條漁船,解決了興漢軍攻佔君山的最大難題。
就在興漢軍緊鑼密鼓準備攻佔君山清軍水營時,湖南巡撫巴延三節制的綠營副將李忠源也看出了城陵礬這一洞庭湖入口的重要性,他向巡撫提出率部同水師合力搶奪城陵礬,一來可以切斷正在攻打嶽州城的番賊後路,二來也能讓攻城的番賊腹背受敵,待其糧草不濟之時,城內城外同時發動,定能一舉殲滅來犯之賊。
巴延三一個文盲除了會撈錢外,哪裡曉得什麼用兵之道,但這人有個好處,就是不懂不裝懂,對於專業人士的意見悉心聽受。
於是發文水師提督萬秀,命其配合李忠源用兵城陵礬。
萬秀的曾祖就是康熙朝與施琅齊名的水師提督萬正色。
施琅以平臺有功於大清,萬正色則是在抗擊吳三桂叛軍的戰事中立下大功,獲封太子少保。
若萬秀以水師配合李忠源的步兵合力搶奪城陵礬,縱是不能奪下此要點,也能使興漢軍顧安奪取君山的戰術設想破產。
不曾想這個萬秀卻是不願聽從巴延三節制,又或是想等過完年再行動,結果就是以種種藉口拖延。
沒有水師,李忠源他也繞不過嶽州城,因此只能乾著急沒有辦法。
巴延三這邊又覺李忠源奪取要地有理,又覺萬秀大過年的怕將士不肯用命有理,思來想去便是讓嶽州堅守,待年後再大舉。
大年初一,漁民悄悄來報說君山島上的清軍正在過年,完全無備。
顧安動手了。
率2000人乘漁船、民船、竹筏乘夜入湖,悄悄划向君山。
湖面漆黑一片,要不是有常年生活在湖上的老漁民作嚮導,顧安他們怕是能在湖上迷上幾天路。
後半夜時,興漢軍在夜色中抵達君山。
“上!”
才二十歲的小將顧安第一個跳入冰冷的洞庭湖水,趟著膝蓋深的水上岸,爾後命人放火燃燒清軍水營附近的蘆葦。
火起之後,上岸的興漢軍即大聲吶喊,又有風助火勢吹向清軍水營,結果正在過大年的清軍驚亂,嚇的大喊:“長毛番賊來了,長毛番賊來了!”
自相殘殺,潰不成軍。
遊擊唐善、張炳、千總趙有庫等人於混亂之中被殺。
萬秀僥倖在親兵護衛下搭乘小船逃離,餘水師官兵1400餘人在都司江養元、李國輝等人帶領下向興漢軍投降。
天亮清點,除降兵以外,又有2000餘清兵或被殺,或死於踐踏,投水凍斃,繳獲大小戰船80餘艘。
堪稱繼荊州水營後,清軍水師的又一慘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