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分?”

老富心頭一動。

其上任領班軍機大臣後可不是光顧著打拳,而是實實在在想替大清做事的。

而大清如今面臨的最大問題不是湖廣的番賊,也不是臺灣的天地會反賊,更不是八旗內部的分裂,而是巨大的財政虧空。

老富深信,世上沒有錢解決不了的事。

有錢,就有兵有糧,有能戰的軍隊,有穩固的統治。

沒有錢,什麼都不是。

當初他之所以參與對乾隆的反攻倒算,除了為那拉後報仇,也是想將乾隆拉下來,要不然再任其由揮霍,大清遲早要被這個敗家子皇帝敗光。

現在敗家子被他控制住了,那自然就要重新整理財政。

國庫稅收問題,老富同戶部尚書永貴有過研究。

現下大清的賦稅收入,除各省田賦、鹽稅,大小官捐外,最大的收入就是來自於廣東的粵海關監督。

也就是六子賢弟口中的南洋一口通商。

田賦、鹽稅是固定的,大小官捐雖不固定,但所得每年最多數百萬兩,這兩項加一起國庫一年財政收入在三千萬餘兩左右。

然而,光是負責與海外各國貿易的廣東十三行,去年上繳朝廷的稅銀多達六百萬餘兩。

這筆錢加上對揚州鹽商盧家的查抄,才堪堪撐住了四川、湖廣用兵。

因此,理論上若是天津也開口通商,每年能為朝廷帶來的稅銀最少也能有五百萬兩。

就是對半分,也有二百五十萬兩。

這裡開點源,那裡擠一點,財政的虧空總能一點點抹平。

想到這裡,老富開始盤算北洋通商的可行性起來,甚至想將這個通商權力從直隸收歸中央。

五五分的不行,起碼三七才行。

賈六不擔心老富不肯鬆口給批文,老話說的好,敵人支援的我們要反對,敵人反對的我們要支援。

廢除多口通商的可是乾隆,如今是老富當政,還能走乾隆的老路?

真繼續照搬乾隆的政策,那兄弟二人不是白乾了麼。

而且,賈六要的更多,有件事他必須點一點老富。

“南洋通商實是巨利,每年不會少於五千萬兩數,然朝廷得到的稅銀不過是小頭,大頭在那十三行手中。”

這一點賈六沒有虛報,事實情況就是如此,清廷在廣東的一口通商可是造就了一大批世界首富。

事實上在鴉片戰爭之前,清廷同西洋各國貿易都是順差淨賺,每年歐洲人辛苦在海外掙的白銀大半都流到了中國。

問題是,清廷從中僅僅拿到了一兩成,屬真正小利。

大利哪去了?

自是在那幫行商手中。

“十三行?”

老富想到什麼,開啟抽屜,從中找到一份粘竿處幾個月前關於廣東十三行的調查報告。

報告主要是說十三行與洋商的交易方式。

非常簡單,即十三行組織人手從內地採購茶葉、蔬菜、陶瓷、絲綢、銀器等中國特產,透過與荷蘭東印度公司的代表赫德簽署買辦協議,將大清貨物指定荷蘭商船往歐洲販賣。

報告最後提到有家同文行於乾隆三十二年收入高達1200萬兩,幾乎是江蘇、浙江、江西三省上繳朝廷年稅銀總和,堪比富可敵國。

“這不是通商,這是壟斷。”

賈六從老富手中接過十三行調查報告看過後,給老富說了一個叫“壟斷”的新詞。

因為他發現這會的十三行竟然是與荷蘭東印度公司做獨家生意,英國人、葡萄牙人、西班牙人都是荷蘭東印度公司的二道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