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領就是原先的牛錄,大清入關前滿洲八旗共有309個佐領,半分佐領18個。

以每佐領300人計算,整個滿八旗編制上軍事人員約十萬人,家眷三十萬餘。

康熙朝時滿洲八旗的佐領已經擴編到669個,紙面上可以動員滿洲八旗軍事人員二十萬眾,家眷五十餘萬。

實際上由於入關以後滿洲將士大量佔有漢族婦女,繁衍迅速,導致康熙五十年時滿洲八旗總人口已經突破百萬之眾。

由於佐領數限制,因此各旗的佐領嚴重超編,有的佐領甚至高達兩千餘人。

由此滋生大量矛盾,最主要就是旗餉旗糧發放問題。

康熙朝大學士張英為此提出憂慮,認為八旗人口全靠國家財政供養,只數十年已有百萬之眾,將來恐會多達千萬之眾,國庫斷然難以供給,故而極有可能釀成亡國滅族之禍。

明珠也上書認為朝廷供養八旗人口比之明朝宗室多出若干倍,朝廷必須對此引起重視。

雍正朝時為了解決八旗人口過多,分別增加80個滿洲佐領、52個蒙古佐領、17個漢軍佐領編制。

此外將約五萬滿蒙八旗從京中遷到外地駐防,但都治標不治本。

乾隆登基之後採取的措施是裁撤八旗,原是滿蒙漢三旗同裁,結果遭到滿洲八旗抵制,最終改以專裁漢軍八旗。

四十年下來陸續開革漢軍八旗三十餘萬人,使得雍正年間人口已有五十萬的漢軍八旗在四十多年後只餘一半多點。

若不知道內情的後世史學家肯定會驚呼“人口負增長”,竟然出現在康乾盛世。

如果不是大小金川戰事導致前線滿蒙官兵損失嚴重,乾隆不得不停止裁撤漢軍事項,否則按計劃最遲在乾隆五十年漢軍八旗就將全部裁撤,從此八旗只有滿洲、蒙古。

其實裁撤的漢軍八旗並沒有減輕朝廷負擔,因為滿洲、蒙古八旗的人口仍在不斷壯大。

乾隆三十一年不得不再次增加45個佐領編制,使得滿洲八旗共有794個佐領,32個半分佐領,賬面人口83萬餘人,實際已經高達140餘萬人。

這140餘萬滿洲八旗軍民各省駐防八旗佔了兩成不到三十萬,關外、新疆等地也佔了兩成,餘下八十萬基本都在京畿一帶。

單以京師滿城肯定無法容納這麼多人口,因此從康熙年間開始就在京郊大量新建房屋。

軍機處統計的是目前京師四郊八旗營房共四萬八千餘間,居住其中的八旗軍士連同家眷將近十萬人。

此外直隸各地都有滿洲官兵家眷居住,多的萬餘人,少則兩三千人。

眼下住在京師的八旗總人口一百餘萬,滿城分擔了七成左右,外城分擔三成,漢人實際居住數量不到十萬。

順治年間外城漢人居住數量是三萬餘,康熙年間漲了些約五萬,所以嚴格來說,有清一代的北京城,就是八旗之城。

或者說滿洲之城。

滿城不祥之夜,死難的主要是上三旗滿洲,而上三旗滿洲的佐領數佔了整個滿八旗將近一半,目前初步統計結果死難者多達十七萬眾,涉及到的佐領數將近三百,約三分之二佐領是全領死絕。

這個數字是觸目驚心的,即便是老富在收到統計數字時也是驚的倒吸一口冷氣,因為被番賊屠城的荊州滿城死難人口也不過四萬。

相當於一夜之間,四個滿城被屠戮一空。

此次事件無疑是大清開國以來八旗遭到的最大打擊,比之當年衡寶之役、鎮江之役、和通泊之役等八旗遭到的慘敗還要驚人。

用家家戴孝已經不足以形容,應當說是八旗的滅頂之災。

而這一切,全是眼前這個還能有雞蛋吃的老男人做的孽,你說老富來不來氣!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