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五章 皇上,有把握嗎?(第1/2頁)
章節報錯
對,滴血驗親!
祖建昌反應過來,剛要糾正,旁邊下五旗那邊有人出來了,揚聲對殿上一臉憤怒、委屈,還帶了一絲淒涼的乾隆道:“對,開棺驗屍!先帝死的不明不白,皇上必須給天下人一個交待!”
說這話的是黃帶子、奉恩將軍弘晙,其父就是當年黨附八阿哥廉親王胤禩的十阿哥、敦郡王胤?。
雍正年間胤?一直被圈禁,乾隆登基後將其釋放,給胤?一個輔國公爵位,死後以貝子禮安葬。
胤?的後人卻只給最低等的奉國、奉恩將軍爵位。
弘晙他爹胤?的王爵就是雍正革掉的,按理當對雍正恨之入骨才對,這會卻跳出來說什麼先帝死的不明不白,看著像要給雍正討一個公道,實則不過是滿城不祥事件的副作用而矣。
賈六澆了油,點了火,然後雙手往兜裡一揣任大火肆虐,以便達成不可告人之目的,卻是不曾想到這把大火燒起來後同樣也給了別人機會。
真正屬於是事態一發不可收拾,他想把謠言圓回來都不成。
沒辦法,官方造謠最要命。
被清洗掉的莊親王永瑺、平郡王慶恆、康親王永恩、顯親王蘊著四位旗主不過是這幫人的代表,幾位旗主代表的王府勢力也僅是愛新覺羅宗室的百分之一。
如今尚在的愛新覺羅親王、郡王尚有二十多人,固山貝勒同貝子更是多達百人,這些人實際就是大旗主下面的小旗主,或者說是小家主,每人最少都領兩個佐領。
在“大旗主”被乾隆殺害之後,這些小旗主自然而然成了下五旗新的代言人。
事實上由於參加了清洗上三旗行動,下五旗滿洲連同宗室在內的幾十萬旗人,絕大部分也不可能再承認乾隆是大清皇帝,因為那樣意味著他們這幫人都是反賊。
最重要的是,乾隆已經頒佈退位詔書,法理上他已經不是皇帝。
因此現在的局面實際比亂事之前更加複雜。
下五旗滿洲是一股力量,漢八旗是一股力量,“三巨頭”控制的護軍同步軍統領衙門是一股力量,城外的兵馬是一股力量。
內務府包衣也是一股力量,蒙八旗同樣也是一股力量。
這幾股力量如果一定要給出一個絕對界限的話,那就是保皇派和倒皇派之分。
“保皇派”的中堅力量肯定是色、富、賈,周圍力量是漢軍八旗及部分未被清洗掉的上三旗滿洲成員,以及乾隆秘調進京的三支兵馬。
雖然三巨頭同城外的兵馬根本不是一家,但僅從利益角度來看,他們還就是一夥的。
“倒皇派”的中堅力量則是下五旗滿洲,蒙八旗。
朝臣官員當屬於中立派,因為他們事實上不掌握兵馬。
沒兵,說個吊話,有意見也請保留。
內務府那邊,內中派系也是複雜,有支援乾隆的,有不支援的。只是由於他們本質上屬奴才,加之事發突然根本來不及反應,因此到現在也沒敢參與主子之爭。
後面會不會還這麼安份,就不好說了。
內務府包衣盡數動員起來,也是能拉出上萬武裝力量的。
起初,聽到宮中鐘鼓聲進宮的下五旗勢力,都是以為在宮中的親郡王們召集大夥召開議政王大臣會議,推立新君。結果進宮才發現乾隆竟然又復位了,哪個不驚疑萬分?
等知道四位旗主都已遇害,下五旗肯定炸窩。
今時不同往日,滿城不祥事件催生的另一副作用就是下五旗滿洲也形成了武裝團伙。
漢軍八旗代表團帶兵入宮,下五旗、蒙八旗那幫人同樣為了以防不測也帶兵入宮,如今乾清宮外的下五旗滿洲武裝分子有兩三千人,這就給了下五旗不服乾隆,或者說繼續發難的底氣。
新的領導班子在宮門前匆匆組成,主要成員是兩位親王,五位郡王。
分別是恆親王弘晊,此人阿瑪是聖祖爺五子胤祺;
怡親王弘曉,此人阿瑪就是十三爺;
裕郡王亮煥,祖上是世祖順治爺五子裕親王福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