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軍八旗在八旗地位十分尷尬,漢人視他們為漢奸二鬼子,滿蒙八旗又視他們為走狗奴才。

夾在中間,頗有點豬八戒照鏡子的味道。

由於漢軍八旗人數太多,戰鬥力太強,康熙年間以漢軍旗為主的“三藩之亂”證明了漢軍八旗比滿蒙八旗還能打,打這以後,清廷就開始採取削弱漢軍的政策。

其中顯著一點就是不許漢軍旗出身的官員,出任都統衙門四品以上要職,以此將漢軍八旗的兵權牢牢掌握在滿蒙八旗手裡。

雖然老遼東出身的漢軍不在這個限制內,可老遼東出身的漢軍人數在漢軍八旗不過佔了五分之一,其餘大多都是關內新降。

為了徹底解決漢軍人數太多這個問題,乾隆直接將漢軍趕出八旗,省得這幫繁衍百年以親戚為鈕帶關係的漢軍成為八旗最大的禍患,所謂本末顛倒。

如今在滿城發生的事情證明乾隆不愧是大清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因為乾隆對漢軍於八旗、於京師的危害看得比誰都清楚!

無人振臂高呼則罷,若有人組織號召,則京師滿城這座大清帝國的心臟,瞬間就會停頓。

這世間還有什麼比親戚鈕帶關係更能凝聚人心呢?

在臨時設在漢軍正藍旗都統衙門的漢軍指揮中樞的組織及指揮下,整個漢軍八旗都被串連了,拿著各式武器向著上三旗滿洲衝殺過去。

有叔叔帶侄兒的,有侄兒帶表哥的,有表哥帶外甥的,有外甥帶兄弟的,有兄弟喊姐夫的.....

七大姑八大姨,衚衕口一群人隨便指三個肯定能湊到親戚關係的漢軍八旗,幾乎在不到一個時辰的功夫,便成了北京城內最大的軍事力量。

新附軍也好,老遼東也好,或主動或被動全捲入了滿城這場大屠戮之中。

祖建昌話說的最狠,今夜事關漢軍八旗命運,誰家不出人,就先滅誰家!

只是在隨人群衝入上三旗居住區域時,老一輩的多少會想到上三旗滿洲內也有自家女兒女婿,外孫什麼的。

上了年紀的人,總是會念親情。

不少老一輩的漢軍就拿著武器護在某些院子外面,有的假意喊打喊殺讓同伴去別地,有的則是請求同為漢軍的親戚們能放過院子裡的人。

實在不成,就提出留他們女兒外孫一命。

女婿,沒法保。

不止上三旗滿洲有漢軍八旗的親戚,下五旗滿洲也有。

這是逆向“和親”的結果。

從順治年間開始,清廷強迫漢軍八旗將女兒嫁給滿蒙八旗,哪怕貴為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家也不能倖免,美其名曰旗漢一家。

康熙朝時也允許滿洲女子嫁入漢軍,但這個政策在雍正上臺之後就被收縮,漸漸的就是漢軍單方輸出女兒。

和平時期,這個“嫁女高抬”政策還是比較吸引漢軍旗的,畢竟自家的女兒能做真滿的小妾甚至側福晉、福晉,乃至入宮當嬪妃,於這幫漢奸世家而家,無疑是祖墳冒青煙了。

然而當亂事一起,有心人一煽動,這個政策卻成了漢軍八旗的恥辱。

很多平日就同市井無賴差不多的漢軍年輕子弟,在跟著長輩衝入上三旗滿洲區域見血之後,立時就將目光對準了那些滿洲女人。

如同開閘洪水,當水流洩下不可止時,上三旗滿洲居住區立時就洪水滔滔。

除了個別地區外,其它地方的上三旗滿洲沒有任何抵抗,因為他們來不及抵抗。

漢軍旗那幫人殺來的太快,人多得能嚇死人。

加之上三旗的主要軍事力量都在保衛皇城,前鋒營、護軍營、善撲營等上三旗禁軍全部打殘,短時間內誰也救不了上三旗的滿洲婦孺。

幾百名漢軍子弟在祖建昌的帶領下衝進了滿洲鑲黃旗人,開國五大臣之一額亦都曾孫、太師遏必隆之孫、已逝大學士阿里袞的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