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親王蘊著是宗室健在最年長的親王,其曾祖父就是太宗皇帝長子豪格,祖父是豪格四子富綏。原是和碩肅親王的傳承,順治八年改成了顯親王。

當年皇父攝政王多爾袞墜馬身亡之後,鑲黃、正黃、正白三旗全部落入世祖爺囊中。

掌權之後的世祖爺又對八旗的牛錄進行了重新分配,把鑲白旗旗主給了豪格的兒子富綬,多爾袞的胞兄阿濟格因為謀逆被踢出了正藍旗、多鐸系成為了正藍旗旗主,其他三旗歸屬不變。

乾隆年間,八旗的大旗主最終定型——“上三旗”由皇帝親掌;

禮親王系(包括克勤郡王、順承郡王)為正紅旗和鑲紅旗大旗主;

豪格的肅親王系傳承的顯親王為鑲白旗大旗主;

豫親王同睿親王傳承的信郡王府為正藍旗旗主;

鄭親王系傳承的簡親王為鑲藍旗旗主。

旗主定型了,但大清祖制新封宗室要有公中牛錄。

原來那些入八分宗室分都分了牛錄,總不能不給新受封的入八分宗室王公分牛錄吧?

結果乾隆規定歸皇帝專屬的上三旗公分牛錄一個不分,專從下五旗劃撥。

哪怕乾隆的兒子所分的牛錄同樣來自下五旗,而不是他們爹自己的上三旗。

結果下五旗被拆分得七零八落,再有皇帝直接任命的都統、副都統,導致下五旗不僅無法威脅到上三旗,就連名義上的旗主王爺們也調動不了下五旗,最多就是有什麼事情讓旗下出身的官員來辦辦。

也就是奴才必須對主子盡義務,哪怕你是軍機大臣,只要你出身旗下,王爺家有事就得去端茶倒水。

上三旗的包衣奴才,管你是總督家的千金還是將軍家的小姐,只要是包衣出身就必須參加內務府的選秀,被選中之後就得進宮充當宮女伺候人,沒的商量。

由於乾隆登基後不僅大肆拆解下五旗,還極力打壓宗室,有好多下五旗本應該襲爵的宗室子弟拖著不辦,導致下五旗宗室子弟對皇帝怨聲載道,然而敢怒不敢言。

結果京師之內關於太后和皇帝的各式謠傳,下五旗的宗室子弟於其中推波助瀾的積極勁,遠超過謠言始作俑者。

前九門提督託恩多為何查禁謠言不力,就是因為很多宗室私下藏匿傳播禁書,有的還是鎮國公、輔國公,甚至郡王家,叫他這個九門提督怎麼查,怎麼搜,怎麼禁?

而且託恩多出身也複雜,他祖上本是漢人孫姓,後來成了英親王阿濟格家的包衣奴才。

等到當時極得皇帝寵信的年羹堯娶了他們的主子,也就是阿濟格玄孫女為繼妻後,託恩多一家跟著主子到了年家。

年羹堯犯事後,託恩多他爹向皇上報告了許多年家的內事,結果免於處罰。再往後抬入了鑲紅旗滿洲,由孫姓成了孫佳姓。

鑲紅旗滿洲的旗主是禮親王一系傳下的克勤郡王,也就是平郡王慶恆。

慶恆這個人有點二百五,自打看過《不正經太后》一書後,對其中描寫深信不疑,不知怎麼就同禮部尚書富勒渾混到了一起,竟幫著富勒渾串連宗室,意圖為大清“正本清源”。

有這麼個旗主在,託恩多好多事情也就沒法下狠手。

而外界流傳皇帝之所以將託恩多趕到西陵去,也是害怕託恩多出身複雜,關鍵時候會跳反。

雖然和珅同樣也出自下五旗,但無論是家源還是現在的人際關係,無疑比託恩多更值得信任。

究竟是查禁不力還是擔心會謀反,真相究竟是哪個,恐怕連當事人託恩多自己也不清楚。

反正這會他在西陵當管委會主任,總覺自己挺冤。

蘊著乾隆三十七年襲親王時已經74歲,如今更是高齡77歲,是愛新覺羅宗室屈指可數的長壽者。

目前來看,除了剛剛駕崩的太后,整個宗室還沒有第二個比蘊著年長者。

加之顯親王府是太宗長子豪格這一脈傳承下來,而豪格當年本應是大清皇帝第一人選,只是由於各種複雜原因沒能繼位。

因此隨著太后和皇帝的各種政治流言肆傳,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懷疑皇帝可能真不是先帝之子,甚至極有可能是漢人,那麼蘊著這個宗室最長者肯定成了各方勢力的關注點。

最近往顯親王府跑的宗室大臣也很多,其中不乏郡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