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她老人家真是不要做人了,馬上要入土的人竟然被人造謠說年輕時和果郡王偷情,在西山碧雲寺偷偷生了兩個孩子,一個就是當今皇上弘曆,另一個是女兒,出生就夭折了。

此事被碧雲寺主持發現,太后為了不讓主持說出,在月子裡就不惜出賣色相誘惑一代高僧,導致大師修了一輩子的童子功破法,不得不提前圓寂。

後來這事還是被先帝知道了,為了讓自己的兒子能夠繼位,太后竟然夥同果郡王給先帝下毒,導致先帝無疾而終。

乾隆登基後從太后那裡知道自己的生父竟是果郡王后,害怕此事暴露,竟然泯滅人性派內侍給果郡王送了有毒的點心。

果郡王死後,乾隆自知殺死生父乃天地不容之事,內心也很愧疚,於是親臨其喪。

太后知道果郡王被兒子毒殺後,更是怒不可遏,但知事已無可挽回,於是逼兒子給果郡王再辦一次喪禮。

此後乾隆為了讓太后原諒,就事事孝順,半點都不敢違太后的意思。

不但平時至為孝順,每逢太后大壽更是傾國力祝壽。

以上內容出自一本名為《不正經的太后》一書,作者叫西貝貨,書末作者自稱乃歷經康雍乾三朝老人,于禁中秘聞知之甚多。

有人懷疑這個西貝貨有可能是當年雍親王府的太監,否則不可能對太后的事情知道如此詳盡。

《不正經的太后》一書內容看起來荒唐,卻有一點是鐵證,那就是果郡王死後,皇帝真是萬分悲痛,親臨其喪。

而且隔了六天,皇帝破天荒的下旨給果郡王加祭一次,諡曰“毅”。因允禮無子,故以雍正帝第六子弘曕為嗣子。

為一個王爺連辦兩次葬禮,千百年來也就這一樁。

如此聯想書中所說太后與果郡王私通,皇上非先帝之子而是果郡王兒子,便解釋得通了。

加上這書有許多篇幅描寫太后與果郡王、碧雲寺主持床戲,什麼太后初試雲雨情、什麼王爺後庭初採花、什麼玉汁破法敗高僧...

描寫汙穢不堪,且多有“啊”、“呃”、“丟”了的髒詞,甚至接連兩頁都是“啊啊”字眼,導致這本書在京師可謂是洛陽紙貴,一書難求。

與此同時,又有《雍正朝秘史》、《乾隆帝生父考》、《太后豔情史》、《陳與帝共一宗》等書廣為傳播。

《雍正朝秘史》圍繞三件事說,一說當今皇帝生母並非現在的太后,而是以前宮中的傻大姐。

二是說當今皇帝生母是一個姓吳的漢人女子,後來太后為了奪子將這吳姓女子勒死。

三則是說當今皇帝就是太后同果郡王私通所生,只是先帝懷疑此事後並非被太后毒死,而是太后透過果郡王重金將呂留良的孫女呂四娘送進宮,爾後呂四娘在先帝召其侍寢時以短劍將先帝斬首而亡。

《乾隆帝生父考》、《太后豔情史》、《陳與帝共一宗》等書則說當今皇帝不是滿洲人,而是漢人,生父有海寧陳閣老說、前朝大臣楊林說。

《太后豔情史》更是荒誕,竟說當年太后被先帝責罵,一時氣情不好到寺中上香,結果為了報復先帝竟與寺中小沙彌私通,二人在禪房中纏綿三日致使太后有孕。

不過諸書之中,流傳最廣的還是《不正經的太后》一書,咎其根源實因此書可歸納於豔書。

由於描寫生動,活靈活現,導致這書尤受年輕人喜愛。

不少八旗子弟都在私下傳閱此書。

此書最早被官方發現就是在鹹安宮官學,當時大儒袁枚正在講課,有一滿旗學生卻在下面偷看這書。那滿旗學生被袁枚叫起時,身下明顯突鼓。

初時袁枚以為這滿旗學生只是不成器偷看豔書,待發現書中內容竟是與太后有關,嚇得面無人色,趕緊向鹹安宮學主管單位內務府彙報。

越來越多的禁書開始被發現,而關於這些禁書所言內容,這會已經傳遍京師內外,滿漢上下。

不少王公大臣也都看過這些書,但沒有人敢把這些書中所說向皇帝彙報,直到太后的孃家侄子端木將蒐集到的幾本書進宮遞給了姑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