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自古只有一個大清(第2/2頁)
章節報錯
路上,據那驛卒說去年清軍沒有攻取此處時,有八十餘名番兵駐守在這座石堡中,結果這八十幾人硬是擋住萬餘清軍一個多月的輪番進攻,無一傷亡,最後還是因為糧草食盡被迫撤走。
清軍則亡七百多。
賈六聽了暗驚,此傷亡比例如果屬實的話,這金川簡直就是清軍的絞肉機。
到達堡下,賈六抬頭上看,目測堡高約十五六米,下面很寬上面很窄,分為五層,每層都有射擊孔,結合觀音橋特殊的地利,典型的易守難攻。
那驛卒又說這還是外圍,越往裡走石堡越多。
有的險要地方更是連綿十幾甚至數十座。碉樓與碉樓之間相互配合,組成碉樓群,番軍躲在裡面用鳥槍居高臨下射擊大清兵。
大清兵想要奪下,只能拿人命硬堆,因為之前火燒、炮轟無一奏效。
怎麼堆?
賈六圍著石堡下面轉了一圈,依稀明白乾隆打造的那支雲梯兵健銳營的價值所在了。
腦中模擬的戰鬥場景是無數清軍在上官的逼迫下,穿雙甲持盾,扛著十幾米長的雲梯冒著堡中番軍的槍子抵近,搭梯,動作矯健快速上爬至堡頂,爾後由上往下。
非如此,根本無法破堡。
此外就是打造巨炮。
但看這地形,清軍縱是能造出巨炮並用於戰事,也得曠日持久。
乾隆又急於撲滅金川的反清復明火焰,屢屢斬殺兵敗將領,不惜傾盡國力往金川用兵,最終的結果就是快三十年了也沒打下這地方。
帶人到堡內後,便看到堡內牆壁、樓梯上到處都是已經變成黑色的血跡。很多地方也都有被炮彈砸過的凹坑,奈何卻無法捍動這座堅固的石堡半分。
見有一塊石頭有些鬆動,賈六使勁推了推,沒動。
讓楊遇春推,掉是掉下來了,但對周圍石塊也無影響。
仔細瞧,石塊與石塊之間粘合物似有糯米汁在內。
“原先這地方也有石碉,有上千年了吧,不過不多。番兵叛亂後,那些假漢人就幫他們造這些石碉,還教他們在石碉中怎麼放槍,使用烽火臺...”
這是賈六第二次聽到“假漢人”的說法,本能的就想到了那日在崇州城中刑場上那幕。
錯了,錯了...
今年是大明永曆一百二十六年...
漢家子孫...
“哎,這裡還有供桌咧,不知道番賊供的哪路神仙,總不會也供關二爺吧..”
楊植在三層發現一張倒在地上快散架的供桌,牆上有香火燻燭的痕跡。
賈六從樓梯上來。
“我聽人說這裡原先確有供像,不過不是關二爺,而是什麼朱皇帝...不是番賊弄的,是那幫假漢人弄的,說什麼反清復明,嘿,咱漢人自古以來只有大清皇帝,哪來的朱皇帝,又哪來什麼狗屁明朝,真是妖言惑眾...”
驛卒嘴蠻碎。
“你讀過書?”
“回大人話,小的家裡窮,哪有條件供小的唸書啊。”
“難怪。”
賈六笑了笑,徑直順著樓梯爬到堡頂。
遠處群山圍繞,山峰之間道路彎曲如長蛇,依稀有石碉在霧氣之中若隱若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