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有二姓者,非其臣之過,皆其君之過也!

那些背叛明朝降我大清的官員其實沒有什麼過錯,有過錯的是他們曾效忠的明朝皇帝。

和珅這話說的很仗義,也十分通情達理。

賈六什麼感想且不提,反正他爹賈大全聽了和侍衛這話,那胸口就跟被萬春樓的小菊花用舌尖子舔過似的,賊他孃的舒坦。

本來就是嘛,你朱家皇帝要有本事的話,我爺爺他能降大清麼!

既然我爺爺降大清沒有錯,那憑啥說我爺爺是貳臣咧?

要麼是皇上不厚道,要麼是皇上身邊有小人啊!

這人吶在遇上事彷徨無助時,哪怕來人實際幫不上他忙,但只要說的話中他的意,入他的耳,便頓覺這人就是極好極好的。

賈大全現在就是這心態。

可當爹的剛想趁熱打鐵為老太爺訴個委屈,以增加人家和侍衛對賈家的同情心時,邊上的兒子卻冒出句叫他摸不著頭腦的話來,頓時不高興的瞪了兒子一眼道:“大人說話,你插什麼嘴?”

賈六心想我幾年前就大人了,有什麼不能插的。

卻是沒空跟這傻爹頂嘴,而是很認真的問被他所言吸引過來的和珅:“不知和侍衛可知我所說的話出自何處,又是何人之過錯?”

“這...”

和珅雖熟讀經典,但忍不丁被人這麼一問,一時還真沒想起這話出自何處。

“此《論語》季氏篇,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朱文公給出的批註是典守者不能辭其責耳!所以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論責的話當然是看守者的責任。”

賈六說這番話時聲音明顯提高了許多,尤其是“典守者不能辭其責”這句話。

他也沒給和珅多想的時間,因為他知道和珅一定能想到出自何處,也能想到答案是什麼,那樣的話便突顯不出他賈六爺“提點”的重要性。

經賈六這麼一提醒,和珅頓時想到了,微一點頭,道:“確是出自《論語》季氏篇中的季氏將伐顓臾。”

旋即有些奇怪,不知這位賈公子何以提起聖人之言,這跟他賈家如今面臨的困境有什麼關係嗎?

原本是沒有關係的,現在卻有關係。

你和珅說賈家老太爺做貳臣不是他的過錯,乃是從前效忠的朱明皇帝之過錯。

那猛獸從籠中出來把寶玉弄壞了,又是誰的過錯?

兩個本來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此時無形之中有所呼應。

“我家太爺仕清之後忠心耿耿,又為大清立下汗馬功勞,如今皇上卻定我家太爺為貳臣,這於情於理都不合,故我以為此皇上之錯。”

賈六迅速點題,天大人情已經不經意間送給和珅,此時自是不能再多做強調,否則著跡太深也是不好。

這會,得將話題拉回事件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