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就在這個時候,林曉卻直接說道:“關於光刻機的結構,我已經進行了一個粗略設計,大家現在看一看吧。”

隨後,他便將一個結構圖展示給了在場的所有人。

這個結構圖,正是林曉根據腦海中經過系統最佳化後的x光刻機模型,然後弄出來的。

當然,為了避免驚世駭俗,所以他只是將粗略結構弄了出來,比如內部光路路線,再有一些儀器傳動的結構弄了出來,至於細節處,他就沒有弄了,比如一顆螺絲釘,或者是一些精密器件的結構等等。

但饒是如此,這還是讓在場的所有人吃了一驚。

看著大螢幕上顯示的那個完整的光刻機結構,第一眼看去,他們估摸著,這個結構似乎基本上是完善了。

而第二眼看去,這好像,已經十分完善了。

接著又看過去第三眼,這應該是徹底完善了!

雖然是粗略結構,但是如果將其劃分為一個流程圖的話,其從輸入到輸出,還有中間的所有過程,基本上都完善了。

先不論這個結構能不能成,林曉一個人,居然就將這麼大工作量的任務,給完成了?

沒有人認為這是林曉這幾天就搞出來的,這麼大的工作量,其中還需要協調各個結構,想要搞出來,壓根不是這麼幾天的時間就能完成的。

這說明,林曉為了這件事情,已經準備了許久了。

全場的人都暗暗心驚,看向林曉的目光中,也多了更多的尊敬。

人家在這個工作上投入如此之多,來擔任他們的總設計師,他們都服氣了。

而後,他們也都認真地看起了這個結構,林曉也來到了大螢幕前,為他們解釋這個光刻機結構的用意。

“首先,我們從上面看,這個結構是光源。”

“x光需要高速電子轟擊金屬鈀,同時x光不能透過鏡片實現反射,所以光源產生之後,我們就必須讓它直接照射向晶片。”

“這個結構便是如此。”

“然後這個是透鏡,這個是雙工作臺,兩者配合,進行協同。”

“雙工作臺需要……”

隨著林曉的講述,在場的人都微微點頭。

至少,從結構上,他們挑不出問題來。

但問題就在於,當這個東西開始執行之後,能否成功嗎?

沒有人知道,畢竟不知道有多少東西在設計並製造出來之後,能否正常發揮作用都是一個問題。

比如某阿三的布朗運動彈。

總而言之,一切都需要試了,才知道。

當然,就算失敗了,以後再試試不就行了?畢竟失敗才是成功之母。

實際上,比如研究航空發動機,需要在高溫環境下進行實驗,如果一個失敗,航空發動機炸了,發生了一些危險,主要負責人面臨的大概就是降職撤職,或者調離,而後來者又會因為前人的這種結局,於是在研究上就變得過於保守,保守到哪怕沒有提升一點,但只要沒有出現事故,就算成功。

所幸的是,他們的總設計師林曉背後還是挺硬的,失敗個幾次,也沒問題。

不過,他們也只能希望不要失敗太多次了。

……

時間很快過去,確定了結構,就是商議這個結構的細節之處,細節要討論的地方很多,所以這場會議他們也連開了數天。

不過到最後,也算是圓滿結束。

接下來,就是各部門回去,繼續補充細節,同時對關鍵技術繼續進行攻克了。

就這樣,“x光”計劃的各分部,真正開始了他們的工作。

儘管絕大多數人對他們能否成功仍然存在疑問,但是林曉這位總設計師,還是給了他們一定的信心。

時間,也度過了這個十二月,來到了2022年的元旦節。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