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池技術,電池技術啊。”

定光研究所中,林曉正在一個化學實驗室中,一身白大褂的他,手中正在搖晃著一根試管,口中也正在唸道著。

顯然,在第一次面對電池這個技術的時候,他也和之前第一次面對核聚變技術的時候感受到了困惑。

當然,這也是預料之中的事情。

自從鋰離子電池誕生之後,人類對於電池技術就彷彿陷入到了桎梏之中,寸步難進。

這個桎梏,主要指的就是在電池能量密度上的桎梏。

能量密度是評價一個電池好壞的重要標準之一,比如磷酸鐵鋰電池的能量密度一般為160瓦時每千克,也就是參與反應的電極單位質量中,蘊含著160瓦時的電能。

而160瓦時,也就相當於0.16度的電。

顯然,這個能量值是比較小的。

當然,隨著技術的進步,在這個2026年,現在最強的鋰離子電池已經能夠做到400瓦時每千克的能量密度了,不過僅管如此,還是有些不達預期。

因為能夠做到如此高能量密度的電池,在成本上都比較昂貴,所以像比亞迪這樣車企,也仍然在用不到200瓦時每千克的磷酸鐵鋰電池,當然,由於其使用上了刀片電池這種特殊的結構,從而使得其在單位體積上的能量密度要比較高。

不過,不管如何,不論是最高已經達到400瓦時每千克的電池,還是說透過更換結構來提升單位體積下能量密度的刀片電池,這些在本質上,都仍然不能離開鋰離子電池的離子方程式。

而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想要實現這種本質上的“飛昇”,需要的是無數個實驗中的試錯,以及一些巧到如同造物主直接把飯喂到嘴裡面一樣的巧合,才能實現這種電池技術的飛昇。

當然,還有一點最關鍵的是,在那個年代,電池的研究剛剛進入到起步的狀態之中,還沒有進入到瓶頸狀態,而現在就不一樣了,電池的發展已經來到了這個瓶頸。

科學家們對於下一代電池的發展自然也都有著一定的想法,只不過這之間的難度跨越,已經遠超以往,所以自然也就出現不了如鎳氫電池到鋰離子電池之間只相隔十五年的發展過程了。

就比如被炒的沸沸揚揚的石墨烯電池。

曾經的石墨烯電池就是以一句“充電十分鐘,能跑一千公里”的傳播語給宣傳開來的。

只不過這個東西看起來十分的美好,最後就被一位院士以“如果某一位說,這輛車既能跑1000公里,又能幾分鐘充滿電,而且還特別安全,成本還非常低。那麼大家不用相信,因為這是不可能的”這句話給澆滅了熱火。

雖然說石墨烯電池這個方向仍然不失為一個可以研究的方向,但是人們對其的看法,也遠沒有當初的那麼火熱了,甚至還有很多人一想到石墨烯電池,就會以騙局來形容它。

“所以,下一代的電池,是全固態電池嗎?”

林曉這時候默默唸了一句,而後便將試管中的溶液放到了一個固定架上,隨後在裡面插入一根鋅棒和一根銅棒,便安靜地看起了裡面的反應。

只見銅棒的周圍不斷有氣泡浮現出來,這便說明反應已經開始了,林曉也瞥了一眼旁邊連線的電流表,上面的示數已經發生了變化,總之,反正不是0就對了,這也說明在導線中已經產生了電流。

這就是一個十分簡單的銅鋅原電池,原理十分簡單,高中上過化學的,大概也會見到老師親手展示過反應的過程。

而試管中裝的溶液就是電解質溶液,稀硫酸。

看著這個反應,林曉的心神,又飄到了另外一邊。

“全固態電池……”

全固態電池,顧名思義,就是全都是固體的電池,包括電解質。

眾所周知,電池,或者說是原電池,是需要溶液的,也就是電解池溶液。

這也是為什麼電池壞了後可能會漏液,就是因為可能是電池的外殼發生了損壞,然後就導致內部的電解池發生洩露。

這類溶液的洩露會導致電池產生較大的危險,比如這類溶液可能會對人體面板造成危險,或者是其他的什麼問題,而最關鍵的,還是內部的一些不能接觸空氣的東西暴露出來。

比如眾所周知的三星爆炸手機事件,就是因為其內部電池結構沒有設計好,導致其極易發生損壞,於是乎內部的鋰合金金屬氧化物和空氣接觸後,便就直接炸了。

此外,除了爆炸之外,鋰離子電池內部的正負極隔膜損壞後,也會導致正負極直接接觸從而發生短路,溫度急劇升高之後導致電解質溶液過熱產生自燃,這也會帶來危險。

所以,電解質溶液也就成為了其中危險的主要來源。

而這個時候,如果能夠把電解質溶液更換為固體電解質的話,那麼這些問題就能夠迎刃而解了,因為這個時候即便其外部發生了破損,固體電解質顯然也不可能會像是液體電解質那樣發生洩露,然後導致空氣鑽進內部並與鋰發生反應,即使隔膜損壞發生短路,固體電解質也很難因為過熱而發生自燃。

“不過,這個固體電解質,該是什麼樣子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