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他知道了接下來該從哪個方向研究霍奇猜想了。

也就是按照他剛才所說的非齊次上同調出發。

當然,德利涅的建議也給了他一個方向,利用龐加萊猜想的證明過程,或許也能給他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幫助。

至少,龐加萊猜想和霍奇猜想之間是存在一定關係的,一者研究幾何與幾何間的等價關係,一者則研究幾何與代數之間的等價關係。

而就像德利涅說的那樣,越是瞭解的越多,就越覺得數學之間是高度統一的。

或許從兩者之間尋找這種統一關係,就能夠為霍奇猜想的證明帶來幫助呢?

辦公室中陷入了沉靜,只餘下沙沙的寫字聲。

……

時間漸漸過去。

地球不會因誰而停止轉動,除非地球人想要流浪地球。

而時間,也進入了三月份。

三月份是個不錯的季節,儘管仍然春寒料峭,凍殺年少,不過春意已經復甦了。

當然對於整個世界來說,倒不是每個地方都是這樣。

而對於學術界來說,大概也就氣候學家、地球學家等等會關注季節變遷,而對於更多的學家來說,他們更關心的是這個月份,有沒有什麼值得一看的論文出現。

於是幾乎除了數學家之外的所有人,基本上都會慣例性的看一看《科學》或者《自然》的目錄,找一找有沒有什麼值得一看的論文出現,而數學家們,則翻開了這個月初發行的《數學年刊》。

而後,《自然》和《數學年刊》之中,各有一篇論文吸引了人們的注意。

而這兩篇論文的作者,居然也都一樣。

同一時間釋出的兩種世界頂刊,居然會出現同一個作者的名字,大概會讓人們都感到不可思議。

當然,由於訊息還沒有傳出去,所以人們也還暫時不知道這個情況。

不過,看到這個作者名字叫做“xiaolin”時,這些學者們便生出了一種信任感,然後就不由自主地翻開了這篇論文。

畢竟,這位可是多維場論的提出者,現在多維場論的名氣都和相對論、量子力學要差不多了,這種高大上的理論,誰都喜歡瞭解一下。

只不過,當凝聚態物理學家、化學家、材料學家們看完這篇見刊於《自然》上,名字叫做《電子拓撲成鍵理論》的論文之後,這些科學家們頓時就震驚了。

繼曾經的林氏成鍵機制出現之後,林曉竟然又完成了這樣一個描述成鍵機制的重要理論出來,而且這個理論,也不像之前那個林氏成鍵機制一樣,只能描述少數元素,這個理論,是能夠描述所有元素的理論。

於是乎,原本已經在學術界掀起過一次地震的《電子拓撲成鍵理論》,又一次掀起了地震,而且這一次掀起的地震還要更大一些。

因為上一次林曉只是釋出於arxiv上,所以只是在小範圍內引起了關注,而並不是所有人都會去關乎arxiv上,畢竟這上面的是預印本,是還沒有經過同行評審的論文,質量層次不齊。

而現在《自然》雜誌刊登了林曉這篇論文,這就意味著《自然》雜誌已經對這篇論文進行過了審稿,那基本上就說明這篇論文值得信任的。

於是,這篇對於三個學科來說都屬於巨大突破性、巨大創新性、巨大顛覆性的論文,徹底引起了學術界的地震。

尤其是對於凝聚態物理來說,研究物理的人是很多的,甚至可以說是世界上研究人數最多的學科,而凝聚態物理作為佔據了物理幾乎半壁江山的分支,他們的沸騰,那當然就更不用多說了。

當然,研究材料學的科學家同樣也不少,甚至也不比凝聚態物理的人少,另外再加上研究化學的人,那就更加多了。

頓時間,林曉的這個全新的理論,甚至都被當做聖經新約了。

而與此同時,數學界的震動倒是沒有那麼大,畢竟數學的圈子還算是所有學科中比較少,研究數學的人只有兩個,一個是已經有了一定成就的人,一個是正想研究數學的人,沒有中間值,因為幹不下去的基本都轉行了。

所以當初林曉的論文釋出在arxiv上後,林氏猜想被證明的訊息,很快就傳了出去,大佬們基本上認可之後,然後一傳十,十傳百,數學界也就知道的七七八八了,現在登上數學年刊之後,也就只是從七七八八到九九十十而已。

當然,這些數學家們更多是感到高興,看嘛,他們的數學天才終於又回到數學的懷抱了,順帶還把他當初提出的林氏猜想給證明出來了,這林氏猜想一出,不知道又能帶出多少篇新論文出來,就連網路上都再一次掀起“謝謝林”的超潮浪。

所以就是說嘛,林曉百分百是個鐵數學家,不是其他什麼物理學家的,就研究物理的那幫人還跟他們爭?

然而,正當他們高興沒多久的時候,隔壁忽然傳來訊息,說林曉又釋出了一篇凝聚態物理論文,物理學界高興壞了,都說林曉是一位偉大的物理學家呢。

數學家們頓時就不樂意了。

於是乎,物理學家和數學家們又掀起了一場喜聞樂見的吵架,居然只是為了證明一個人是數學家還是物理學家,而材料學家和化學家們坐著吃瓜的同時,同時也看著林曉的這篇論文,暗暗感慨著,這個林曉,怎麼什麼都懂啊?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