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曉點點頭:“嗯,寫出來了。”

“你…你拿出來給我看看。”丁平昨晚已經被林曉的天賦給驚住了,現在又聽到他居然把那道“傳奇第六題”也給做了出來,心中頓時感到無比的驚訝,說話都有些不利索了。

林曉見到丁平這種反應,不由尋思昨晚那道題莫非有什麼來頭?

他就一直很疑惑,為什麼自己寫出這道題後,居然還能得到系統的獎勵,雖然他確實用了一種他自己也認為相當出彩的方法,但是系統也說了,那道題對於他當前的階段來說,是屬於相當困難的那種。

說不定主要是因為那道題相當困難呢?

很快,他將卷子拿了出來,然後遞給了丁平。

丁平立馬翻到了最後一頁看了起來。

而旁邊的蔣傑也有點好奇,到底是多難的題,居然能夠讓丁老師都如此反應。

很快,他看到了這道題,也注意到了題號後面的標註,他不由說道:“居然是IMO的題?1988年的第六題……誒,我記得這不是那道特別難的題嗎?”

林曉經蔣傑提醒,這才注意到題號後面標註了這道題的來源。

“原來是IMO的題啊,我就說怎麼這麼難!差點以為聯賽考的都是這種題呢。”他也有些訝然,不過也總算放心了下來,這樣一來,聯賽看起來還是挺簡單的嘛。

但聽他這麼說,丁平就疑惑地問:“你不知道這題是IMO的題嗎?”

林曉:“不知道,我沒注意到這後面的標註。”

看著林曉的樣子不像是裝的,這讓丁平心中不由嘀咕起來,難道他真的會做這道題?

丁平開始從頭看起了林曉的證明過程。

嗯,用的是反證法,假設K不是平方數,然後透過證明這個假設是矛盾的,也就是證明K是平方數,從而完成證明,之後將式子代入,合併同類項,將整個式子化簡成一元二次方程的形式,之後是……

看到這一步,丁平的眉頭逐漸擰了起來。

這個解題思路用到的方法是……韋達定理,還有無窮遞降法。

這個方法也被稱之為韋達跳躍,正是從當年的IMO大賽中出現的一種新式解題方法。

在1988年的IMO中,有一位選手第一次用這樣的方法,解出了這道被認為是極為困難的數論題目,也因此,那位選手得到了那年大賽的特別獎,而這個解題方法,也成為了往後參加奧賽的學生們所必須掌握的一種解題方法。

這種解題思路,用到的其實屬於初中級別的知識,但是想要將這兩種方法玩到極致,那就不是初中級別的學生能夠寫出來的,後來的菲爾茲獎得主陶哲軒,當初參加IMO拿金牌的時候才12歲,12歲在華國那可是小學六年級或者是初一的階段,但這能說陶哲軒是初中級別的嗎?

顯然不可能。

丁平想到林曉剛才說的,他不知道這道題是IMO的題,這難道說,這個解題思路也是他自己想出來的?

這要是真的,那可就不得了了,要是林曉當初也在那場大賽中,豈不是他也能被頒發那個特別獎?

但,這是真的嗎?

丁平回想了一下林曉昨晚表現出來的天賦,最終選擇相信他。

無論如何,相信一個學生,是他作為老師應該做的。

不過,旁邊的蔣傑就不這麼想了。

他以前瞭解過這道題,知道它的難度,但是現在林曉居然說自己不知道這道題,就用這種方法解了出來。

這麼巧的事情,林曉說自己不知道,那就真的不知道?

他覺得林曉肯定是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