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譬如滿清於蒙古,就是利用喇嘛教以統治蒙古,極力提倡喇嘛教,建立寺院,尊重活佛,優待喇嘛,賜與特權,使蒙古民族迷信喇嘛達於極點,喇嘛被免除兵役、徭役和稅賦,等於是鼓勵老百姓放棄生產、生活,出家當喇嘛……如此,才有了康熙那句直言不諱的話語——“建一廟勝養十萬兵”。”

提及滿清在蒙古的成就時,朱大皇帝的語氣中盡是感嘆,其實大明也修廟的,比如在青海,絕大多數寺廟都是明代修建的,大明對青海的喇嘛教自從洪武帝開始,就稟持“多封多建”政策,就是多封法王等頭銜,多建寺院。為的也是藉助寺院教化當地百姓。

只不過重教這個力量的顯現是需要時間的,滿清從17世紀末開始在內外蒙推崇喇嘛教,直到19世紀才顯現效果,實現了對外蒙的完全控制。

““建一廟勝養十萬兵”事實大抵也是如啊!”

左宗堂的感嘆,讓朱大皇帝笑道。

“滿清如此,歐洲人大抵也是如此,歐洲殖民往往就是一手持槍,一手持聖經,軍人征服之後,傳教士跟進,槍炮征服的是土地,而重教育征服的是靈魂,美洲如此,其它各地也是如此,這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這當然值得學習,畢竟,在殖民統治上,大明只是一個學生,所需要做的就是沿著世界各國開創的道路走下去,先進經驗當然是需要學習的了。

當然了,大明只是學習借鑑一下而已,不會像歐洲人那麼野蠻,動輒屠殺,畢竟,大明可是文明的。

“大明想要統治非洲,就非得藉助重教的力量不可,雖然在東非當地土著人受天方教影響,但是他們本質上還是深入原始薩滿教影響,相比於基督教、天方教,佛教,尤其是喇嘛教育更容易為原始信仰所理解,這也是它的天然優勢的……”

朱大皇帝一邊走,一邊解釋著他的想法,其實早在公司於馬塔迪建立起第一塊殖民地的時候,朱大皇帝就曾非常認真的考慮過,如何統治那片土地,並不僅僅只是征服土地。

思來想去之後,還是決定借鑑歐洲人的“先進經驗”——傳教,當然,這個傳教傳的肯定不是天主,不是亞伯拉罕,而是……喇嘛教。

為什麼不是漢地的佛教呢?

漢地的佛教經歷過“三武一宗”的滅佛以及漢家王朝歷代的壓制之後,早就被馴化了成儒釋道中的一員了,被收拾的不要不要的,根本就沒有戰鬥力啊!

既然如此,朱大皇帝就只能請出喇嘛教啦。在甘肅、青海有好幾位大明冊封的法王因為信徒減少影響力日衰,於是乎,也就有了十年前的“佛法東渡”——十幾位法王率領僧眾遠渡重洋來了大明。

不過,按照朱大皇帝的計劃,他們傳教只侷限於大明的非洲殖民地,將來如果還會把法王的座寺搬到各個殖民地。其實,有些東西利用好了,那也是有利於統治的。

“……所以,朕才會讓法王們到當地去弘揚佛法,將來還會在那裡幫他們修建規模更大的寺院,教化嘛……並不僅僅只有文化上的教化,寺廟也是一種教化,一種力量,也可以讓當地人擺脫之前的矇昧……”

聽著陛下講述,左宗堂不禁在心裡感嘆著,陛下實在是千古未曾見之聖君啊……

在左宗堂感嘆的時候,朱大皇帝又繼續說道。

“當然最重要的作用是什麼呢?是引人向善。他們還處於矇昧之中,我們要把他們往正路上引,讓他們變得更加良善,不殺生,做善事,求來世。這才是目的嘛!”

是的這才是把佛法傳到那片大陸的最終目的。哎,做皇帝的這個心可都操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