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初來大明的人,無論是窮人也好,富人也罷。都會有各種各樣的發現,他們都會會驚訝於這裡的一切。

從華夏來的人們更多的是驚訝於民眾的衣食無憂的生活,畢竟,在華夏數以億計的平民百姓仍然在掙扎在窮困潦倒、飢寒交迫的生活中。

而從歐美過來的人,更多的驚訝於這裡的文明。

在19世紀,文明是與科學劃上等號的,評價一個國家文明與否,只有一個標準——科學與工業。只要科學昌明,工業發達,那怕他們在殖民地殺死幾百萬土著人,奴役千百萬奴隸,都不會被視為野蠻人,相反,那怕就是再怎麼彬彬有禮,只要科學不昌明,工業不發達,那就是野蠻人。

這個世界從來都是如此的赤果果。

也正因瞭解這一判斷標準,朱大皇帝每天都會投入大量的時間,關注大明的科學技術發展。

一日之計在於晨。

和往日一樣,朱大皇帝的翻看著手中的報告,這是農工商部的半年月報,翻看著這半年大明的科技成果,對於目前大明的科技進步,他還是非常滿意的。

將報告合上,朱先海看著方展博,這位剛剛晉升的農工商部尚書,說道。

“目前的技術進展倒還算不錯,不過要著重推動民間的技術,帝國中央試驗室雖然是技術的龍頭,但是僅僅只有龍頭還不行,民間自發的研究,也是非常重要的。”

大明的技術源頭在那?

當然是帝國中央試驗室了,朱大皇帝每年都會從“皇家圖書館”裡取出大量的資料,送到帝國中央試驗室,那裡有技術人員對那些技術進行研究,正是靠著商城裡提供的書籍以及部分實物,大明的技術才會會有著突飛猛進的發展,當然,朱大皇帝也很注重節奏,畢竟在科學上不可能一口吃個胖子。

他會根據大明的技術水平,有針對性的提供技術資料或者實物,促進大明的技術發展,讓他慶幸的是,隨著現實中大明的技術進步,商城裡的技術同樣也在更新換代。

現在商城裡的技術水平基本上已經等於1900年代的水平,而像汽車、化學、製藥、冶金等行業的水平,因為剛開始的時候油門踩的有點猛。經過多年的發展之後,更是達到20世紀20年代,甚至三十年代水平。

步子大了扯到淡……有可能,但是大明某些行業確實遠超過這個時代,比如汽車行業,現在幾乎已經達到了一戰水平了。唯一的問題就是產量問題——生產流水線仍然在試驗之中,一但成功,勢必會帶來翻天覆地的地變化。

對此朱大皇帝不著急,那怕是在商城中有類似的技術書籍,他也沒拿出來,為的是什麼?就是讓大明的科研人員能夠“無中生有”的進行技術創新。

畢竟,柺杖早晚有一天是要丟掉的。不能讓他們總覺得有柺杖可以依靠。“無中生有”的發明創新才是大明所需要的。

“陛下所言甚是,民間技術研發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民間技術研發更有活力,實用性更強,而且民間的研究人員更擅長在官方的技術上進行二次研發,雖然難免是走法律漏洞,可是卻推動了民間的技術力量,現在有不少企業都有相應的研究人員,專門進行技術研究,民間的技術力量越強,大明的技術力量自然也就越強。”

方展博的回答,讓朱大皇帝深以為然的說道。

“我們現在每年可以培養2.75萬名大學和高等專科生,再加上每年8萬左右的中專生,人才的培養也算是初有成效,不過在技術創新上,我們還只是一個學生,吸收、消化,然後才是創新,作為一個後進工業國,那怕就是我們在某些方面領先於世界,也不要有什麼驕傲的,畢竟,決定水桶容量的是最短的那塊木板,列強之所以為列強,必定有他們的專長之處,在很多方面,我們還只是一個學生。”

學生!

這是朱大皇帝給大明的定位,畢竟,即便是算上公司時期,滿打滿算也才15年,這些看看似進步非凡,可實際上,這種進步是開了金手指的——靠著商城的資料、實物和朱大皇帝領先時代的知識儲備,才讓大明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搶到了先發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