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2章 大院君的決斷 (第三更,求訂閱)(第1/2頁)
章節報錯
有一種愛叫做銘心刻骨。
這種愛既可以是個人的,同樣也可以是國家與國家之間。
這種愛放在國家上,同樣也是如此。
對於大明朝,朝鮮是愛到銘心刻骨的,即便是大明朝已經亡了兩百多年,朝鮮上下依然堅持用著崇禎的年號。
“我國帝大明!”
即便是當年被迫降了滿清,朝鮮的骨子裡還是心向大明的。在明朝滅亡後,朝鮮雖表面上對清朝稱臣,但一直在準備北伐,反清復明。當時朝鮮李朝私下稱清帝為“胡皇”,除對清朝的公文賀表之外,內部公文仍用崇禎年號。而李朝孝宗則以光復大明天下為己任。
不過這個“北伐派”從兩百年前一直講到現在,甚至得知太平天國時,也曾動過“北伐中原,恢復大明”的念頭,可也就是念頭而已。
同治十……不,在朝鮮應該叫崇禎二百四十五年六月初三,這一天,陳昇的護照和幾張大明帝國銀行發行的紙幣,被裝在錦盒裡從漢城府送到了雲峴宮,送到了大院君李昰應的面前——十年前,李朝哲宗無嗣而薨。李昰應年僅12歲的兒子李命福入宮,五天後即位,並改名李熙。至此,李昰應就成了朝鮮的“大院君”受封大院君,號為“興宣大院君”,可謂一步登天。隨後又被垂簾聽政的大王大妃趙氏賦予“協贊大政”之權,替年幼的國王打理朝政。三年後趙大妃撤簾歸政,李昰應雖無“攝政”之名,卻在事實上成為朝鮮“攝政”。
就這樣,朝鮮王朝500年來首次出現國王本生父在世並執政的局面,李昰應終於可以施展他的才能,實現他的抱負。不過他所啟動的大刀闊斧的改革,不是推進近代化的改革,而是修補舊體制的改革。
作為攝政的李昰應幾乎成為朝鮮事實上的統治者,以“大院位分付”下達的命令幾乎取代了大王的教旨,只有重大事項或法令才以大妃或國王名義宣佈。
也正因為他是事實上的統治者,所以漢城府的“喜訊”當然要送到他的面前了。
“大明覆國了!”
驚愕的睜大眼睛,李昰應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這,這確定嗎?”
那怕是因為做了多年的“街頭混子”,李昰應的心裡對大明壓根就不像華西學派的人那麼推崇,可他骨子裡還是維持宗藩體制的,他的對外政策是什麼?就是厲行閉關鎖國,號召斥和攘夷,領導朝鮮軍民抵抗法國入侵的“丙寅洋擾”和美國入侵的“辛未洋擾”,在全國各地豎立他手書的“斥和碑”,並拒絕接受明治維新以後日本送來的國書,只在宗藩關係的框架下同清朝一國往來。
現在卻多出了一個大明,不是多出來的,是不知道怎麼回事,死了兩百多年大明朝,就這麼……原地復活了!
呃,不是原地,不過李昰應壓根就不知道。
“大明帝國護照!”
瞧著面前的護照,盯著紅色護照上的小篆漢字,李昰應簡直有種被雷到的感覺。
不是因為護照上的小篆,畢竟小篆本身就是用於嚴肅、正式的場合,朱大皇帝祭天的祭文等重要文書,就是用小篆書寫。
而是因為,這本護照帶來的資訊——大明居然復活了!
“大明……真的復國了?”
又一次李昰應看著領議政洪淳穆問道,
“看來,應該,興許……是真的。”
洪淳穆是大院君的親信心腹,要不然去年金炳學回鄉守制後,李昰應也不會把他提拔為領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