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命運嗎?”

對於伊麗莎白的建議,朱先海自然是非常贊同,甚至就是他自己,也有過建一所圖書館的想法。

——把商城裡的書,全都放到進圖書館裡。

只是這個圖書館應該建在什麼地方?

首先,這個圖書館肯定不能建在外界,它必須建在皇宮裡面,只有建在皇宮之中,才能保證外界很難得到那些領先世界差不多半個世紀的書籍。

當然,未來那個圖書館的管理還需要各個方面的完善,但是現在,首先需要考慮的是,把它建在什麼地方。

現在的皇宮肯定沒有地方,這個因陋就簡的皇宮,不過只是臨時性的罷了,甚至就連同這個應天府也是。

“是時候考慮建立新國都的方案了!”

朱大皇帝之所以會覺得這是命運,正是如此,曾幾何時,對於建設新國都他並不是多麼熱衷,那怕是現在亞松森已經併入了大明,可那又怎麼樣呢?

在朱大皇帝的心裡,亞松森也不見得是個最佳選擇。

還有更多好的選擇——巴西利亞!

那座建在巴西高原上的城市,氣候溫和宜人,年均溫度不過十幾度,在這個沒有空調的時代,那樣的天氣簡直就是避暑勝地,而且還是一年四季的那種。

況且,它位於內陸腹地,作為未來擁有整個大陸的龐大帝國,把首都定在中部,當然沒有問題了。

至於靠近海洋,真的有那麼重要嗎?

“巴西利亞……還在巴西的手裡呢!”

朱大皇帝有點鬱悶了,自己家的首都怎麼能在別人的手裡握著呢?

得,還得要打仗啊!

不過眼下最重要的還是內治啊!

畢竟,四年……大明只有四年的時間準備另一場盛宴啊!

盯著遠處的河面,朱大皇帝的目光變得越來的深邃了……

……

1873年3月,大明帝國幾乎不可阻擋的朝著戰爭的方向走去。

不過,對於普通人而言,他們仍然沉浸於這個太平盛世的之中。

確實,對於那些從充滿戰火與災荒的華夏故土來到大明的華夏百姓而言,大明無論是本土還是殖民地,都是傳說之中的“桃源”。

其實古今中外,那些文人學者們都會根據所謂的“歷史”給自己杜撰一個“桃源”,杜撰一個“理想國”。

耶穌傳教的時候告訴基督徒們世上有個“伊甸園”,嗯,那裡是天堂,死了才能去。

而柏拉圖則用一個《理想國》去描述他心中一個活人能去的理想之處。

而與之對應的是歷代華夏先賢們臆想出來人民淳樸、禮樂王化的“三代之治”,在臆想的那片王道樂土不斷被現實擊潰時,又臆想出了避世的“桃源”。

總之,所有的想象最終,都可以歸於簡單的幾句話,百姓安居樂業,飢者有其食,寒者有其衣,居者有其屋,耕者有其田,如此,也就是太平盛世。

其實,華夏百姓是全天下最容易滿足的百姓,他們可以多麼輕易的被滿足?

即便是在異族奴役下“吃糠喝稀”,那也是盛世的標準。紅薯飯能吃到飽,就已經是小康之家了。

但是在大明,他們不僅能夠吃飽,而且還能夠吃好。甚至所有人每天都能吃到肉,要是他們願意的話,牛腸、牛頭皮、牛心之類牛雜之類的肉食,只要幾分錢就可以買到幾十斤,作為畜牧大國的大明,壓根就

牛雜……也是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