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山,位於太湖之畔,自古便是魚米之鄉,因其式像馬,故又名曰:馬山。

山上有一寺廟:小靈山寺。

又因全國最大的立佛“靈山大佛”而聞名於世。

晨鐘聲聲,早課已經結束。

靈山寺各弟子卻是未如往常間散去。

主持方丈明虛,此時立在梵宮大殿的上方對底下眾僧人道:

“今日世界佛教大會在本寺召開,大家要做好接待事務。

再檢查下有沒有疏漏的地方。這次不光是我寺的問題,更關乎國家的顏面。故宮博物院更為了這次盛會,特意拿出貝葉經和釋迦舍利在梵宮展出。”

說完看了看旁邊的師弟明性。

明性合十一禮道:

“稟師兄,準備工作已有一月餘,已都安排妥當,想必不會出差錯,只是有一事還請師兄出面請個人來。”

明虛一愣,皺了下眉道“請誰?”

“圓慧。”明性答道。

緊接著又道:“這次大會因外國友人很多,所以必須要外語好,還需要對佛家典籍精通之人,圓慧師弟他精通五國語言。正是此次的翻譯的不二人選。只是圓慧師弟雖在本寺修行,卻不是本寺之人。所以師兄你看……”

明虛看著一擺手道:“我知道了,圓慧那我自會去分說。”

說完就讓大家散去。

眾弟子合掌道了聲:“南無阿彌陀佛。”

明虛等眾人離開後也步出大殿,慢慢踱步往後山走去。

不禁又記起十年前的光景,那是一零年左右的冬天,一對年過半百的父母帶著一個看起來有些木訥的男生,來到了靈山寺,求見當時明虛的師傅。讓大師開導。

圓慧那時還叫吳哲。

說起吳哲在靈山所在的錫城也是個傳奇人物,讀書成績那是真的好,從小跳學,十五高二直接考取了中科大少年班。

只是上了少年班後,碰到了同是全國挑出來的少年精英,逐漸在天才中淪為平庸,年齡小不懂調節慢慢人變的木訥不自信起來。

少年班畢業後出國留學麻省理工,因與導師爭執而被勸退。

回國後也因在社會上不知變通而屢屢碰壁,最後得了抑鬱症,父母四處尋醫無果後,最後來家旁的靈山寺找上師指點。

當時明虛的師傅就讓吳哲在寺中住了下來,不時用佛法點化吳哲。

慢慢的的吳哲症狀竟然有所好轉。開始對佛法來了興趣。

畢竟是學霸出身,居然考了個佛學博士。

進了佛教學會後,還經常出現在佛法交流活動中。

前年老主持往生極樂,吳哲趕回寺廟見了最後一面。

彌留前老主持收吳哲為記名弟子,賜法號為:”圓慧。”

這兩年一直在後山隱居,鑽研佛經。

明虛想著陳年往事,抬頭時已是到了後山一平房前。門口芳草盈盈,進門一園,內種兩顆高大銀杏,枝葉繁茂。

明虛進了院裡。對著屋內喊了一聲,“師弟可在。”

只聽到屋裡清朗的回了一聲:“師兄,我在的,你進來便是。”

明虛笑了笑推開明式的屏風四開門。

門一開就見一位身著月白僧衣的俊俏男子坐在逍遙椅上看書。正是師弟圓慧。

圓慧起身,放下手中拿著的“楞嚴經”對進來的明虛笑道:“今天是佛教大會召開的大日子,師兄怎麼這會有空來師弟這?”

明虛也不拐彎抹角道:“此來正是為大會之事。現在缺一翻譯,想請師弟幫一下忙,做下梵宮主會場的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