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忠州衙門之中——

朝鮮國王李淵率領文武大臣相迎於衙堂之外,這位年幼的朝鮮國王,更像是藉助外戚以及金堉來平衡全羅、忠清、慶尚道的地方門閥勢力。

賈珩此刻挽著東平郡王世子穆勝的胳膊,介紹道:「穆兄,這位是朝鮮國王世子。」

「見過世子。」穆勝開口道。

李淵也恭恭敬敬地還了一禮,只是周圍的朝鮮文臣,有一些神色就有些異樣。

看來,金議政之言,應是確鑿無疑。

這位衛國公的確是將漢廷的冊封,當作認可大君的憑證。

罷了,原本就是等還於王京之後,擁立大君登位,而後再請冊封不遲。

金堉也向穆勝介紹著朝鮮的一眾文臣,即三道觀察以及左右議政,六草判書,大司憲以及司諫。

就這樣雙方簡單寒暄而罷,賈珩與一眾朝鮮文臣,進入議事廳堂。

金堉笑了笑道:「衛國公,穆小王爺還有諸位將士遠道而來,我國準備看了酒肉招待諸位將士,還望衛國公莫要嫌棄。」

賈珩點了點頭,道:「近日,金議政多準備一些糧秣,我大漢兵馬齊備,近日就可出兵朝鮮。」

此言一出,金堉臉上陪著笑道:「衛國公放心,糧秣軍需充足,不會影響大軍行動。」

暗道,漢軍這次兵馬來的少,也有少的好處,起碼這糧秣軍需就要少上許多,否則,以朝鮮如今的倉稟儲備,未必支應得住。

金堉先前曾在忠清、全羅道主政,推廣《大同法》,故而對兩道府庫錢糧具體事宜瞭若指掌。

而李淵等眾朝鮮君臣,臉上也都多是現出喜不自禁之色。

暗道,可算等到出兵之期了。

這邊廂,賈珩與東平郡王世子穆勝落座下來。

朝鮮方面,則是招待著兩人。

金堉向賈珩介紹著朝鮮的一眾大將,說道:「衛國公,這是我全羅道觀察使田思泉,忠清道觀察使樸重威,以及慶尚道觀察使李裳,三位觀察皆是我朝鮮有數的名將,有勇有謀,能征善戰,衛國公這次出兵王京,可以調撥幾人至帳下聽用。」

這時,幾個將校起身,向著賈珩行了一禮,齊聲道:「我等三人,但憑衛國公差遣。」

賈珩打量了一眼幾將,從表面上看,身形魁梧,貌似將才,伸手虛扶:「幾位將軍請起,面對女真,還要仰仗幾位將軍之力。」

幾人根本就稱不上什麼名將,但統帥朝鮮的僕從軍,又少不了三人。

幾位將校連稱不敢。

金堉笑道:「衛國公,這幾天,王京城中籌措糧秣,已經準備了米糧八十萬石,草料三十五萬石,後續糧秣仍會籌措,絕不會耽擱了衛國公用兵。」

賈珩頷首表示認可,道:「有勞金老先生為大軍軍需操持,忙前忙後。」

大漢幫助朝鮮用兵,為朝鮮用事,當然不會自備糧秣,後勤壓力也大,這些都要就糧於朝鮮。

金堉蒼聲道:「驅逐韃虜,抵禦外侮,這些…我朝鮮都是應該的。」

賈珩道:「接下來幾天,還要再對諸部的操演協同,這次,朝鮮兵馬要配合我漢軍作戰,雙方兵馬號令要統一,軍將要互通有無。」

朝鮮兵馬論建制的合理性與軍卒的戰力,都遠遠不如漢軍,起碼在之後的整頓中,要能夠與漢軍做好配合,旗令以及進兵隊形上能夠有一些簡單的配合。

金堉道:「三位將軍都在此處,衛國公有什麼軍令,可以吩咐他們。」

賈珩點了點頭,也不多說其他。

而後,朝鮮方面又設宴款待賈珩與穆勝等一眾水師將校,一直到過晌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