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九十五章 黛玉:那她呢……(第1/4頁)
章節報錯
……
大漢,建興元年
三等英國公謝再義,率領數萬驍勇善戰的京營兵馬征討四川,大軍在漢中停留一日,馬不停蹄,向著巴蜀之地的保寧府逼近。
軒敞、筆直的官道之上,可見兵馬旗幟遮天蔽日,京營皆為當世精銳,此刻,漢軍兵勢連綿,狂飆突進。
而四川等地的兵馬,同樣緊急調撥,向著保寧府開拔,以應對漢軍的征討。
成都府,總督衙門
高鋮落座在廳堂之中,原四川都司的軍將,濟濟一堂,面上多是現出凝重之色。
怎麼可能不凝重?
因為面對的是朝廷南征北戰的精銳兵馬,剛剛平滅遼東虜寇,在過去的三年間,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兄長,保寧府那邊兒,朝廷的前哨兵馬已經到了。”高渤面容威嚴,在一旁憂心忡忡道。
高鋮默然片刻,不以為意,朗聲道:“前鋒兵馬攻不破城池隘口,一切都是白費勁。”
高渤點了點頭,問道:“兄長,我蜀地兵馬只在蜀地守城?”
高鋮道:“以守代攻,利用蜀地之地形險要,牽制朝廷大軍,等候時機,一擊必中!”
高渤道:“兄長,西北與和碩特方面,是否可以相約兩地兵馬,一同進兵?”
高鋮道:“兩地相隔甚遠,不能書信交通,難以呼應。”
這個沒有電報電話的時代,其實就是看軍事家的戰略默契,即什麼時候可以出兵,什麼時候如何呼應行事,完全透過預判和心有靈犀。
一個身形魁碩的將校,起得身來,開口說道:“都帥,魏王先前派人提起,可否從湖廣出兵,直抵江南腹地,攪亂江南局勢,江南士紳原就對衛王不滿,兵勢席捲之下,足以應對。”
高鋮先是眼前一亮,旋即,目光再次黯淡下來,搖了搖頭道:“路途太遠了,我蜀軍想要出蜀,十分不易。”
高渤沉聲道:“兄長,湖廣之兵少歷戰事,未必抵擋得住我軍攻勢,我軍一旦轉攻湖廣,就可勢如破竹,節節而下。”
“路途迢迢,兵馬不濟,不說其他,糧秣軍需補給就是個大問題。”高鋮搖了搖頭,沉聲道。
這其實就是巴蜀官軍與李闖這樣的流寇最大的不同,李闖可以轉戰四川、湖廣、江南,糧道在沿途府縣予以補給,但巴蜀官軍不行。
客軍作戰,遠離本地,可能軍卒剛剛出蜀,就會一鬨而散。
是故,蜀地向來為困龍之局,川人貪圖安逸,在自己家門口的征戰尚可,但如果出川征戰,定然會生出畏難情緒。
這會兒,四川總督曾書鴻默然片刻,沉聲道:“先前的討逆檄文,已經發出去了,用不了多久,天下仁人志士,勢必群起反應。”
“地方府縣多半不會響應兵事。”高鋮搖了搖頭,臉上似乎有些不樂觀起來。
還是那句話,賈珩並沒有倒行逆施,也沒有大肆迫害忠良,只是進封王爵,這些還不足以激起天下仁人志士的洶洶反意。
四川總督曾書鴻,低聲道:“四川之地只要抵擋住朝廷京營大軍的清剿,地方督撫定然遲疑、觀望。”
高鋮沉吟片刻,眉頭挑了挑,眸光咄咄而閃,朗聲道:“曾大人說的是。”
曾書鴻敘說道:“倉稟當中的糧秣已經準備,隨時可以支應大軍糧秣所需。”
高鋮點了點頭,再也不多說其他,道:“這次戰事,辛苦曾大人了,如果不是父親不幸罹難,我四川也不至如此與朝廷對抗。”
曾書鴻那張剛毅、沉靜的面容之上,似是做出正氣凜然之狀,高聲道:“我等受高閣老信重,所謂士為知己者死。”
高鋮點了點頭,默然片刻,朗聲說道:“曾大人,待擊敗朝廷兵馬之後,我巴蜀就可上京勤王,匡扶社稷,那時候名垂青史,流芳百世,不在話下。”
曾書鴻點了點頭,心頭卻嘆了一口氣。
一旦兵敗,就是身死族滅。
……
……
神京城,寧國府
賈珩這會兒,也沒有再與一眾妻妾敘話,而是快步前往京營,接見京中十二團營的兵將。
隨著謝再義抽調一部分兵將前往四川,京營諸兵將留守,蔡權暫且統率全軍,而董遷作為護軍將軍,也在京營當中留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