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二十二章 楚王:梓潼不明就裡,莫要多言了……(第2/4頁)
章節報錯
……
而就在賈珩與甄雪小別勝新婚,一訴衷腸之時,另一邊兒,由內閣主持的九邊裁撤計劃開始如火如荼地進行。
九邊兵馬高達百萬,兵力龐巨,每年糜費國帑無數。
薊鎮總兵手下統領十二萬兵馬,如今要裁撤一半,而一部分兵馬將設定在瀋陽衛,其次就是宣府,大同兩地兵馬也暫定削減三分之一。
而原本的宣府,大同兩地總兵都是賈珩一手提拔的部將。
按呂絳的意思,重設衛鎮,重新釐定防務,由河東巡撫、河西巡撫,綏遠巡撫操持防務,算是以文官代掌兵權。
當然這種“拆廟請菩薩”的做法,就是針對賈珩的軍中勢力。
而這一方案無疑說動了楚王,打算設定文官巡撫管軍制。
但以文制武的方案剛剛有了一些苗頭,地方邊將叫屈的意思的奏疏如雪花一般飄至京城,一時間,邊將怨聲載道,一下子嚇到了中樞朝堂。
直到二月中旬,裁撤九邊的計劃仍未見進展,內閣方面就開始有些沉不住氣。
宮苑,武英殿
殿中,諸閣臣軍機濟濟一堂,共商國事。
而內閣首輔李瓚清顴面容上現出思忖之色,問道:“此事,衛郡王怎麼看?”
“衛郡王打發人說,聽憑內閣安排。”一位內閣中書面色一肅,開口道。
高仲平皺了皺眉,說道:“此事不可操之過急。”
這等事兒一個不好,就容易引起將相不和,從而導致離心離德,政局動盪。
李瓚點了點頭,轉眸看了呂絳一眼,問道:“呂閣老,你怎麼看?”
呂絳濃眉之下,目光就有幾許躲閃之意,說道:“元輔,此事還需從長計議。”
李瓚轉而又提起一事,說道:“海關稅警籌建事宜,聖上已經答應,由林閣老派人操持。”
如今內閣五人當中,林如海權力最小,更像是事務性官僚。
如今讓林如海操持此事,更像是內閣對先前裁撤九邊一事鬧出後續影響做出的撫慰。
林如海拱手應是,算是應允下來。
李瓚又順勢道:“日本方面的總督穆勝上疏,要求在山東、遼東等地廣設海港,開海通商,林閣老也一併操持鈔關衙司設定事宜。”
林如海拱手稱是。
呂絳接過話頭兒,道:“元輔,倭國方面,朝廷派兵馬常年駐守,每年耗費國帑繁多,是否有駐軍之必要?”
齊昆接過話頭兒,說道:“呂閣老,日本方面的駐軍軍費是由日本方面出資,不佔朝廷餉銀。”
呂絳一時語塞,面上現出一抹不自然之色,轉而又道:“大軍遠駐於外,兵卒軍將多有思鄉之情,長此以往,恐生變故,竊以為該撤軍回京,還是撤軍回京。”
李瓚道:“先前衛郡王曾上過奏疏,不使倭國為患,對倭夷的轄制在重中之中,至於駐外兵將,定期輪戍。”
當初賈珩在平定日本時,對崇平帝的奏疏,《上奏安平倭島之奏章》中,就提及海貿戰略的構想。
呂絳道:“此一時,彼一時也,當初遼東未滅,我大漢需從朝鮮進兵遼東,駐軍倭國,尚有緣故,如今遼東既定,再駐軍於外藩,耀武揚威,恐與藩屬之國多生嫌隙。”
李瓚眉頭皺了皺,說道:“此事非同尋常,還是以後再做計較吧。”
呂絳聞言,也不好繼續爭辯,只是心頭難免失望。
這內閣首輔過於喜愛武事,長此以往,武人驕縱蠻橫,於國家是禍非福。
高仲平打了個圓場,說道:“遼東將校士卒的封賞,兵部和軍機處方面也當議定了,省得大軍班師回朝以後,手忙腳亂。”
李瓚點了點頭,溫聲說道:“兵部方面還在據戰報和軍功冊論功封賞。”
高仲平問道:“齊閣老,遼東之戰,陣亡將士的撫卹錢糧,戶部方面可籌措到位?”
齊昆道:“戶部方面,錢糧已經在年前撥付一批,待詳定陣亡人數之後,錢糧皆可到位。”
高仲平溫聲說道:“這些年累年用兵,糧秣消耗不少,戶部方面當多加籌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