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軍都督府

賈珩在見過一眾五軍都督武勳以後,來到後軍都督的衙署,坐在書案後,正在翻閱著五軍都督府存檔的兵丁清冊,眉頭皺了皺,面上陷入深思。

陳漢的衛所承襲自前明,衛所歸於都司,都司受轄於五軍都督府,如果從兵員上來看,全國連同邊軍,高達近兩百萬。

其實,維持這樣的常備兵力,對國家財用而言是一種龐大的包袱,因此五軍都督府還有屯田事務,即以五軍都督府,總攝天下屯政,用以在地方衛所自給自足。

賈珩面色現出思索,心頭喃喃道,“其實還是邊軍維持太過龐大的邊備,再一個是地方上衛所兵制糜爛,屯政敗壞。”

一個省都司也不可能沒有五六萬兵馬,但屯政之中,存在大量的軍事地主和地方豪強侵佔田畝,役使普通軍士,形成事實上的地主—天農關係。

正如前明所載:“國初,貴州二十衛所屯田、池塘共九十五萬七千六百餘畝。”

幾十年以後,發現“良田為官豪所佔,貧窮軍士無寸地可耕。軍士妻子,衣食不給,皆剜蕨根度日。軍士們飲恨吞聲,無可控訴。”

這樣的事情定然廣泛存在如今大漢的角落。

賈珩心念此處,尋了一個書吏,問道:“李閣老去山西點查邊鎮軍屯,去兵部問問,可有條陳以急遞傳來。”

作為內閣次輔、兵部尚書,在地方上的調研、處置,按例會有條陳遞送至兵部,以備諸軍機參酌。

那書吏點了點頭,然後去了。

這會兒,謝再義面色肅然,說道:“節帥,地方屯田為不少軍將把持,單獨憑藉軍機處的那些文臣,只能簡單摸摸情況,未必動得了這些軍將。”

賈珩道:“李閣老去山西,楚王去了山東,五軍都督府也組織一批人隨軍機處諸司員前往四川、湖廣、兩江兩地梳理衛所兵丁、屯政,至於閩浙粵三地暫不動。”

其實軍屯田畝比較多的也就是這幾處地方,閩浙粵幾地糧田甚少。

山西是邊鎮,太原、大同邊鎮都在,先前整飭的主要將校,並未涉及屯田,還不知又能爆出什麼雷。

可以說,整個大漢在崇平十六年取得幾場勝利,只是正如他當初給崇平帝說的,用一場巨大的勝利來推動革新的催化劑而已。

如今的新政以及軍屯屯政、衛所的清查,無不是這種革新之策的全面鋪開。

換句話說,他一直在按照當初在內書房之時與崇平帝的奏對,以及《平虜策》而行,穩紮穩打,並無旁逸斜出,也無急躁冒進。

謝再義道:“節帥,方才提及要裁撤地方衛所?”

賈珩道:“不是裁撤,而是根據不同省域之防情,合理規劃衛所防務,去歲,整飭鹽務,開海通商,但開源也不行,現在就是節流,國家蓄養軍士高達百萬,可用之兵卻不過二三十,長此以往,國家羸弱,如何攘外安內?”

從頭到尾,他只是透過個人的將略以及努力,幫助陳漢打贏了幾場大仗,除了河務、鹽務、京營得以整飭外,陳漢在軍政體制上的腐朽無能和持續失血,並沒有得到全域性性改善。

當然,鹽務和海關、京營的整飭,重塑了中樞威信,豐殷國庫,為革除積弊打下了堅實基礎。

謝再義拱手道:“節帥所言甚是。”

賈珩面色默然,說道:“明天我去京營看看。”

在京中也不可過於流連花叢,也當去京營看看軍士操演。

過了一會兒,那書吏去而復返,面上帶笑,恭維說道:“國公真是神了,兵部還真有李閣老遞送來的山西諸衛所、屯政賬冊,說是要遞送軍機處的,小的要了一份兒抄錄。”

賈珩點了點頭,接過那條陳,開啟奏疏,凝眸細看,目光閃了閃,面色微動。

李瓚去山西近兩個月,主要是點查兵丁、整飭屯政。

至於前者,因為太原、大同當初在崇平十六年已經被賈珩清查、血洗過一番,故而波及的只是衛所屯田事務。

兩相疊加,自李閣老前往山西一來,厲查緝捕衛所不法軍將,凡大小將校三十八人,追查田畝五十四萬三千畝,籍沒贓銀七十二萬五千兩。

賈珩道:“你也看看,這還只是山西一省,軍屯之田不多。”

說著,將手中的條陳清冊遞給一旁的謝再義。

謝再義接過清冊,閱覽了下,說道:“觸目驚心,可見天下屯政之敗壞。”

賈珩道:“湖廣、山東、四川也是重災之地,我向聖上舉薦你為軍機大臣,全權負責湖廣的軍屯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