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戰爭(第1/2頁)
章節報錯
我始終認為,文學作品所有對戰爭場面描寫,畫關鍵詞,是所有,全部都是對戰爭的想象,並非真實的戰爭面貌。
如果說現代戰爭還可以因為影視資料和文字資料做到部分還原,那麼對古代戰爭的描寫,基本是拼接,想象。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去看b戰的歷史影像資料,當時的外國人膠捲拍的,就會發現直奉大戰之時,雙方的畫面是亂糟糟的,如同大型械鬥現場,或許在實地調兵部署中顯示了一定的流暢邏輯,但在鏡頭之下給我的感覺就是這樣。
這還是火器時代的戰爭。
那冷兵器時代的軍事戰爭呢?
有的作者可能看了幾部影視劇,比如大秦帝國,透過一些技巧去呈現貌似壯觀的畫面,販賣戰爭美學,再透過比較燃的臺詞去豐富人物,塑造英雄氣概,就成了一些讀者眼中所謂好的戰爭戲。
而有的作者透過查證一些考古資料和輿圖文字,給人的畫風看起來比較寫實。
記住,是看起來。
但一定要明白,全部,全部是在編。
而問題在於,有些讀者竟然把其他作品對戰爭的想象當成真實的戰爭?
我沒有參與過明末的幾次戰爭,沒在明軍中服役,你參與過?還是你推崇的某個作者打過仗?他指揮過一場一千人規模的古代戰爭?
所以,考證文字和考古資料也僅僅是透過想象去還原,後人永遠無法窺見真正的戰爭畫面,所有的文學作品,全部都是在……編。
而有的人先入為主,把其他人編的內容,當成了戰爭唯一的模版公式,並言之鑿鑿的認為,這就是真實的戰爭場面。
我反正沒打過古代的仗,從小到大群架都沒打過,寫得文字全部是我的想象。
兩個字概括,編的。
我也沒覺得我編的像,只是看著那麼回事兒就好。
而每本作品有每本作品的基調,有的書,他的賣點本來就是去想象還原很壯觀宏大的戰爭場面,他就靠這個吸引讀者的,他不下大力氣能行嗎?
為此他做了大量功課,蒐集了大量資料,看了很多大場面的影視作品,但抱歉,這些資料除考古資料外,其實也有一部分是編的,以訛傳訛,道聽途說。
就說歷史區,什麼三成就崩潰的理論,能適用於所有戰爭場景嗎?有統計資料支撐嗎?
也不知道誰第一個開始這麼寫的,成為了部分讀者和作者眼裡的金科玉律。
那有沒有忽略了戰爭中某個戰役,乃至某個場景中的具體因素呢?比如將領的個人魅力,士兵的待遇體系和榮譽建設?軍功田名宅的秦軍,和六國軍隊都是三成崩潰?
難道打仗計程車兵還被設定了程式,到傷亡三成就崩潰?
還有個評論說戰前,戰馬喂豆料,雞蛋,你又是從哪看的家之言?
那在某種情況下,沒有豆料和雞蛋怎麼辦?不打仗了?
所以,現實情況都是複雜的,千變萬化的。
因為這本書的賣點不是去事無鉅細地填充戰爭細節,所以我功課做得也不多,這個我是承認的。
這是我對作品基調和賣點的綜合把握,就是夠用就好,剩下的讓讀者想象,因為我認為,在目前有限的時間內,這方面的過多投入和產出不成比例。
書的主要賣點本來也不是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