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一章 元春:雖然她也很欣喜就是了(第1/4頁)
章節報錯
晉陽長公主府。
閣樓之中,宋璟與晉陽長公主客氣地敘了兩句話,就轉而將一雙灼然目光投向賈珩,或者說,這位宋國舅其實對賈珩更為熱切一些。
宋璟儒雅如冠玉的面容,現著吟吟笑意,道:「子鈺,然兒前日過來說,他的宅邸再有幾天就能落成,想著邀請子鈺過去慶賀喬遷之喜,這兩天,子鈺忙著審案子,倒不好貿然打擾。」
賈珩笑了笑,問道:「殿下上次就和我說了,說等到那天送上一封請束就是,也不知具體落成是那天?」
「就在三天後。」宋璟笑了笑道。賈珩道:「那待三天後就過去看看。」
「等會兒無事,不如小酌兩杯,子鈺可千萬不要再行推辭了。」宋璟笑了笑,神情真摯而熱情。
賈珩道:「明天如何?等明日朝會下了朝,我做東,來請宋大人,前段兒時間是太忙,庶務纏身,一直未能應約,實在抱歉。」
在魏王去年過生日時,宋璟就提及要邀他小酌共飲,後來一直因事推託,如今也不好再放人鴿子。
宋璟點了點頭,笑著應道:「那明日我就在宮門外恭候子鈺了。」
賈珩連道不敢。
宋璟旋即,面色複雜嘆道:「明天朝會要議處工部一案,此事也不知要引起多大的風波,子鈺為軍機大臣,又是主審,不知如何看?」
說來,他曾為六品官,除非禮節性的大朝,連列席聽朝會的資格都沒有。
好在這次都一躍而至五品,雖然只是內務府這樣的中朝官兒,但所掌錢銀度支,都是以百萬計,位卑而權重。
先前元春所言,其實對也不對,這位宋國舅雖有外任封疆、內廷輔政之志,但也知道一切要將之寄託在魏王陳然身上,只有自家外甥安穩坐上太子寶座,他來日才能大展宏圖,施展平生才學。
否則,僅僅是以舉人功名,又是外戚,在當今天子眼中,不會視為股肱之臣。「此案應儘快廷議處斷,朝廷開春以後還有多項大政要辦,不能因此事釀成政潮。」賈珩面色—肅,沉聲說道。
宋璟點了點頭道:「是這個理兒,如今朝局又逢京察,的確不宜再多動盪了。」
自年前年後,先後走了兩位閣臣,眼下又要離去一位。賈珩又與宋璟說了一會兒話。
待宋璟告辭離去,晉陽長公主玉容幽幽,端起茶盅,呷了一口,說道:「他在拉攏你。」
賈珩道:「都說外甥像舅,方才看著這話不假。」
宋璟還算好的,自饌身份,熱切倒不諂媚,而魏王陳然年歲尚輕,就有些沉不住氣。
元春靜靜聽著二人敘話,心頭幽幽一嘆。
晉陽長公主解釋道:「本宮那個嫂子,一共兄弟姊妹四個,宋璟是第三,曾獲舉人功名,後來出仕,倒是其弟宋瓊,是兩榜進士,目前在河南為知縣。」
賈珩道:「這般一說,兩位宋國舅,並未得聖上大用。」
「只怕這二年也要重用了,畢竟,魏王如今開了府,不管如何,他是皇嫂之子。」晉陽長公主意味深長說了一句,而後柔聲說道:「說來,皇子成年開府,還是太祖朝定下的規矩,讓諸親王宗藩出來觀政辦差,算是汲取前明之教訓,前明皇子長於婦人之手,不通世情庶務,而為臣下所欺。」
前明皇室將藩王當豬養,陳漢太祖就汲取教訓,皇子雖同樣不就藩,而是在揀選繼承人上,以開府觀政,鍛鍊能力。
「有利有弊,前明初立也曾分封諸藩,但建文甫繼,急行削藩之策,叔侄兵戎相見,而使帝系偏移,後世子孫殷鑑於此,自然改弦更張。」賈珩搖了搖頭道。
「重用宗藩,就容易釀出禍亂,說來司馬亂晉,才使中原沉淪。」晉陽長公主面上若有所思說著,麗人原就對這些頗感興趣,又問道:「那為何周、漢之時行郡國之策,得以國祥長存,兩週兩漢,及至秦、晉之時,反生蕭牆之禍,二世之亂?」
賈珩道:「此事說起來複雜,並非三言兩語可以說清,不過殿下這個問題問的好,蓋因,世無長治久安之國,並無一定之策,不過世移情變,因時因地制宜而已,故而,歷朝歷代都在鏡鑑前朝之治國得失,然又因旁事而禍亂失國,治亂興衰,此起彼伏。」
劉邦在封劉姓諸王的時候,肯定想過,秦二世而亡,竟然沒有始皇血脈騎兵勤王,結果天下為異姓所得。
司馬懿篡曹魏時,估計也想過這個問題。
晉陽長公主聞言,面色現出思索,道:「可否細言?」
賈珩道:「殿下其實問的是兩事,如經緯橫縱,其一是分封和郡縣二制,高下優異,其二是神器誰持,方得長久?」
麗人點了點頭,美眸煥彩。
的確是經緯橫縱。
賈珩道:「其一,先賢多有論述,不需贅言,況且如今郡縣制成,但也不是說,並非分封就徹底據棄於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