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二章 崇平帝:戶部除了要錢,還是要錢!(第2/4頁)
章節報錯
無論如何都要先壓一壓,等挫其銳氣後,再以浙黨與其結盟,藉助其武勇將略克定東虜。
因為不能和賈珩直接衝突,那麼現在就成了避其鋒芒,迂迴攻訐。
說白了,就是不直接衝突,因為直接衝突也沒用,身在內閣的三位閣臣知道,天子完全不看科道彈劾賈子鈺的奏疏。
那麼就只剩一個選項。
反向加速,過度執行,放大問題,然後最後出了大問題,鍋就讓賈珩來背,那樣在天下造成一種「彼武勳也,年少識淺,不通政事」的印象。
如此一來,徹底將賈珩的政治觸角限制在領兵、打仗的將帥角色定位,這樣最多容忍個十年,縱然東虜平定,武勳也會漸漸退居政治中心。
說白了,我承認你在兵事上的話語權,但政務上,你外行指導內行,肆意作為,惹得上下亂成一團。
這種共識,幾乎沒有人敘說,但卻在齊浙兩黨之間,達成一種驚人的默契。
壓一壓,壓回京城,壓回軍機處,壓回武勳該有的位置!而當年崇平帝手下的四川總督高仲平就是被這般壓制下去,其人上馬管軍,下馬牧民,也差不多是全才,但一鎮四川就是鎮幾年,中樞不得進。
當然也有四川這樣的關中大後方,確實需得一位崇平帝的親信重臣鎮守的緣故,而文官對僅僅是舉人出身的高仲平,排斥也有一部分原因。
而文官官僚集團的強大在於,如果形成了反向加速的默契,縱然是皇帝都無法以一人之力對抗整個官僚集團。
現在的大漢朝堂雖然沒有這個趨勢,但也有一些苗頭,從諸省大修水利,再到請求蠲免錢糧····就是一次文官集團的反撲。
崇平帝目光深深,轉而看向三位閣臣,面色默然,道:「諸省不少府縣報災,今年預計少收多少糧米?」
楊國昌蒼老面容上毫無表情,說道:「北地諸省今年夏糧都要酌情減免,老臣與戶部經過計核,比之去年大約少收四成,國庫只怕難以為繼,臣請內務府撥付五百萬兩,等豐年再由戶部向內務府償還。」
簡言之,北方受災嚴重,米糧泰半酌情減免,那麼國庫開支怎麼辦?只能向內務府索取。
這是很自然而然的邏輯。
而且內務府這幾年財力頗為豐沛,因為賈珩抄檢了不少官員家財,忠順王、三河幫等,先前撥付了一百萬兩銀子給賈班修堤,這一幕幕自然落在朝臣的眼中,這也是促使文官集團達成某種共識的緣由之一。
崇平帝面色陰鬱,沉聲道:「自永寧伯整軍以來,京營兵馬的糧餉都由內務府統籌一半,優先撥付,內務府如今也沒有多少銀子,京營兵馬,關於社稷安危,要優先實兵實餉。
當初,賈珩直接尋到崇平帝,崇平帝就從內務府統籌了半給京營。
而河南之亂的平定結果也證明,京營練兵成果顯著
,可堪大用。
此言一出,下方眾臣,如刑部尚書趙默,面色陰鬱了幾
國家撥付京營軍兵糧餉,不走戶部向兵部支取,經制大壞矣!
韓廣拱手道:「臣以為聖上所言甚是,京營在河南奏響捷音,實兵實餉,裁弱補強,大漢軍力可復。
在京營此事上,滿朝文武都認可賈子鈺的將略,但既然酬其功爵,這件事兒,隨著時間過去總會漸漸淡化。
哪怕立了多少功勞,武將就只能是武將,洛陽投閒置散的武勳,陽武侯、定遠侯等人,還少了?
其實,如果不是因為假軍報的事兒,令崇平帝吐了一口血,丟了大臉,也不會在短期內形成根深蒂固的思想鋼印,隨著時間也會漸漸淡化功績的重要性。
人無百日好,花無千日紅。
人性大多是健忘而善變的,明太祖大肆屠戮開國功臣的時候,也是一邊流淚,一邊大開殺戒。
同樣,哪怕是拯救了全人類,人類不感謝羅輯!
楊國昌面無表情,心頭無喜無悲。
崇平帝皺了皺眉,問道:「可否向江南藩庫支取?去歲可有結餘?」
趙默卻是眉頭緊皺,又要加稅江南,難道天子就不怕江南激起民變?
楊國昌遲疑說道:「聖上,江南地區雖無旱災,但南京戶部方面今年遞疏,南京方面官衙開銷靡費甚巨,今年的漕糧恐怕要減少一百萬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