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三章 偌大神京為之沸騰!(第1/5頁)
章節報錯
含元殿
殿中群臣正沉浸在開封府重回朝廷之手的訊息,交頭接耳,竊竊私議,尤其是聽到兵部侍郎施傑所言,心緒更為複雜。
事實上,並非所有人都如內閣閣員、刑部尚書趙默,懷疑軍報的真實性。
此刻經過一番「辯駁」,朝臣確信開封府城收復,心頭為京營攻勢如此迅猛感到震驚莫名。
不動則已,動則雷霆。
這樣一句話幾乎不約而同浮上百官心頭。
工部尚書趙翼激奮道:「聖上,京營戰力已成,盡復太祖、太宗兩朝舊觀,聖上整軍經武后,兵馬軍力足用,可稱強軍矣!」
崇平帝點了點頭,如瘦松的眉下,沉靜目光逡巡下方眾臣,將眾臣神色收入眼底,沉聲道∶「如今府城收復,後續安撫、獎賞事宜,仍需朝廷拿出一個章程來,雖因鄭衛兩藩故,米糧不再需戶部撥付,但變亂一起,省府州縣百姓群起而應,足見地方州縣貪官汙吏橫行不法,盤剝甚劇,以致百姓怨聲載道,否則,朕連年蠲免河南等地糧稅,為何還會有百姓助逆、附逆?」
說著,看向下首的韓癀,道:「韓卿。」
韓癀心頭一凜,拱手道:「臣在。「
崇平帝道:「韓卿為吏部天官,當有一言教朕?」
雖是問著韓癀,但楊國昌心頭卻一突兒,只覺後背滲出冷汗,天子這是在敲打於他。
韓癀沉吟片刻,朗聲說道∶「聖上,近年以來,中原之地,天災頻仍,百姓屢受旱蝗之苦,州縣官員懈怠職責,不顧百姓生計艱難,故方有積怨,一經賊寇煽動、蠱惑,群起而應,方有旬月之間,局勢糜爛,近乎一發不可收拾。」
還能怎麼樣吏治敗壞,地方官紳沆濯一氣,欺壓百姓。
左都御史許廬道:「聖上,朝廷歷來蠲免河南府縣賦稅,然地方官吏仍巧立名目,向百姓索要苛捐雜稅,才致百姓生計之難。」
崇平帝冷硬麵容上現出幾分思索,點了點頭,道「韓卿和許卿兩人所言在理,吏部會同都察院,部院兩衙借京察大計,對河南下轄府縣官員品行才能考成稽核,凡有貪贓枉法,苛虐百姓者,均交付有司拿問。」
頓了下,忽而想起許久以前,賈珩所言,「向使百姓有鬥米可食,也不至屈身事賊,對抗朝廷?」
崇平帝面色一沉,補充道:「如今賈子鈺就在河南督軍,俟河南局勢大定,將相關官吏考核事宜抄錄一份予賈子鈺,他就在當地,對官員品行、才能可依官聲而仔細查察。」
韓癀心頭一動,當即拱手道:「微臣遵旨。」
左都御史許廬也面色一肅,拱手道:「臣遵旨。」
只是心頭卻湧起一股陰霾,賈子鈺此行只是去領兵平叛,如何還能夠插手地方官吏人事任免,此非亂政之舉?
崇平帝轉而看向拱手而立的施傑,道∶「施卿,等賈子鈺後續軍報送到軍機處,對相關有功將校,詳錄事跡,匯總到朕這裡。」
「是,聖上。」施傑拱手稱是。
就在這時,禮部侍郎龐士朗從班列中越眾而出,拱手道「聖上,如欲安治河南,亟需追贈相關罹難吏員僚屬,微臣以為應予歿於王事者追贈封諡,方昭皇恩浩蕩,朝廷矜恤死節義士之意。」
雖然龐士朗沒有指名道姓,可含元殿中,政治嗅覺靈敏的幾位朝堂重臣,都知龐士朗說的是周德楨和孫隆兩人。
這是用死人的名譽定性,為活人增加政治資本和籌碼。
周德禎、孫隆等人不管如何,以身殉國,大節無虧,雖然失了開封府城,但那是在都司官軍盡喪,也算非戰之罪,尤其講究人死為大。
當然,並不意味著朝廷一定要追贈封諡,一省
巡撫為封疆大吏,有牧民守禦之責,如朝廷不想喪事喜辦,那麼淡化處置,也並無不妥。
崇平帝一時默然,似在思索。
就在這時,翰林侍讀學士陸理出班而奏,皺了皺眉,道:「龐大人,如今河南局勢不明,汝寧未復,賊寇尚不知有多少殘餘鄉野,倡言追贈封諡,言之過早,況汝寧府為賊寇起勢之地,彼等難保不會南掠江淮,糜爛南省,還需京營剿捕,卻不知為何,賈子鈺並未收復汝寧?」
此言一出,殿中眾臣倏然一寂,都看向陸理,心頭詫異。
經過刑部尚書趙默被天子「晾」了一下後,竟還有人潑著天子的涼水。
翰林侍讀學士陸理,許這就是清流的風骨?
陸理面色肅然,朗聲說道:「賈子鈺先前曾言,其派遣騎軍四方布控,對賊寇圍追堵截,由此可見剿捕賊寇,著重圍追堵截,不使其逃遁,今省府初復,汝寧殘寇卻存,豈言局勢初定?彼等賊寇,若流躥諸省府縣,裹挾百姓,重又起勢,臣以為只怕開封府城殷鑑未遠。」
這就是用賈珩當初給的考量,來找賈珩的錯漏。
此言一出,殿中群臣皆是小聲議起來。
是了,如今開封府雖然收復,可賊寇還佔據著汝寧府,說什麼局勢初定,還為時過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