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名著問宋明,實際問的是本朝。

他其實不太想一下子討論這個問題,因為沒有鋪墊到位。

不僅是寫需要鋪墊,說話的節奏,也是需要鋪墊的。

古之策士,有個常用的方式,叫設譬說理。

就是為了吸引國君的主意,我先說一則小寓言暖場,然後再往下推進,同時還要察言觀色,有些話可能是很有道理的,但我此時不能說,有一個說話的前後順序。

崇平帝道:“你可以說說自己的想法。”

賈珩道:“宋明之亡,內憂外患齊作,最終神器易主,社稷毀墮。”

還是那句話,天子名著問宋明,實際問的是本朝。

國朝體制,無疑是加強版的宋,弱化版的明。

但天子這個題目問的非常刁鑽,甚至有些難為人。

因為,你要找出共同點以及不同點。

這在論述題中,都是壓軸題。

這哪裡是問他,就是當朝大學士都要思慮許久,才能回答出來。

他覺得這更像是崇平帝的隨口一問,可能也沒指望他給出什麼耳目一新,拜為上卿的答案。

更像是對老師對學生的考教。

但他這個學生……其實,想反過來當老師。

“內憂外患?”崇平帝臉色重又恢復平靜,道:“內憂何處,外患何地?”

賈珩道:“宋之外患,無幽雲屏障,武事不振,胡虜在北如利劍懸空,其亡於外,不足為奇!宋之內憂,在三冗之難,成困宋之痼疾,以致積貧積弱,緣由自唐季以來,武夫當國,藩鎮為禍,遂造五代亂世,宋承亂世而立,欲治平天下,非行強幹弱枝之策不可,然時移事遷,宋死守祖宗之制,抱殘守缺,中樞淫奪地方之權,加之重文抑武,於邊事多頹……宋又不抑土地兼併,以致黎民生計困頓,後金鐵騎南下,遂有靖康之恥,竊恥於後人。”

大宋的亡,其實很有意思,宋常常被稱為富宋,但又積貧積弱,聽起來很矛盾,但其實說的兩回事兒。

因為三冗問題,以及國防問題,導致的財政黑洞,致使北宋頻頻發生財政危機,但北宋的財政收入因為鼓勵商貿之事又不缺。

崇平帝聞言,面色微動,心頭劇震。

三冗之難,強幹弱枝……這都是樞相、宰臣之見!

這怎麼是一個年過十六的少年,能發出的見解?

崇平帝的反應,並不出奇,不管是屠龍之術,還是見陳國弊,都是統治精英層核心圈層,才能掌控、看到的東西。

後世,因為資訊社會的發達,才讓鍵政局大行其道,有時候說的還真是一回事兒。

崇平帝掩藏著臉色的變化,看著對面的少年。

暗道,這賈珩,比之那些抱著聖賢之言的弘文館儒生,真是迥然不同。

此子……有王佐之才!

因為崇平帝剛剛看完三國書稿,故而心思活動就帶了一些三國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