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沒有前面耗子洞反水的事兒,就算看見這裡的地形,杜飛也不會特別留心。

但是現在,已經知道那一條地道通向這裡,水下這個大坑就顯得格外突兀了。

杜飛毫不猶豫,立即讓小白游過去,用爪子撥開表面的淤泥。

水下的淤泥跟煮過勁的米湯一樣。

小白一頭衝進去,四隻爪子一起刨動。

周圍原本還算清澈的水,頓時成了渾濁的泥湯,淹沒了小白的身形。

小白不管不顧,一會兒刨開的淤泥將近半米深,終於碰到了硬東西。

等再撲騰兩下,利用水流徹底把前面的淤泥衝乾淨,露出了花崗岩的紋路。

“找到了!”

杜飛興奮地暗叫一聲。

又過了十來分鐘,小白清理出更大面積。

已經能夠看出一些大致的輪廓。

這裡竟然是一個拱形的水口,上下將近四米高,左右一米多寬。

在入口的地方還有一道水閘。

閘門上是方格狀的鐵欄杆,但因為在水下泡了不知道多少年,早就被鏽蝕了。

剛才小白在刨淤泥的時候,不小心碰到上面,直接打斷了好幾根。

在斷口處已經看不到鐵芯兒,全是蓬鬆脆弱的鐵鏽。

杜飛迫不及待,立即讓小白順著洞口進去,想要看看究竟。

心裡則更疑惑,這個洞口究竟是幹什麼用的?

隨著小白順著洞口進去,往裡邊沒遊多遠,這個疑問就有了答案。

在脫離了洞口的範圍,洞裡的水流近乎靜止,明顯比外邊更清澈。

能清晰的看見花崗岩的牆壁上,有好幾道水平的印痕。

杜飛養過魚,經常在魚缸的水線附近,看見由苔蘚和綠藻形成的印痕。

這令他恍然大悟!

什剎海的水位並不是一成不變的。

尤其在清末民初年間,時局動盪,政府更迭,根本沒錢維護什剎海的水系。

在當時,什剎海周圍甚至出現不少種水稻的農田。

本來什剎海的上游入水就少。

為了灌溉農田,又被節流了一大半,令什剎海的水位快速下降。

直到解放後,時局徹底穩定下來。

什剎海經過大規模清淤疏浚,這才恢復到現在的水位。

杜飛估計,當初建這條地道的時候,什剎海的水位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