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年的秋收情況來看,十天的秋收假還是太短了,現在不論男孩還是女孩,適齡的都要進學堂,但從七月開始,北方要收割春小麥、大豆、水稻,一直持續到八月中旬才結束,南方則是要收割大豆、水稻,種植冬小麥,勞作持續到九月,最忙碌的時間也會到八月中旬,十天的假期顯然不夠。”

“一年兩年還罷,時間長了,勢必會影響到農業,到時候民間送孩子上學的思潮怕是也會受到影響,”陳四娘道:“臣想延長學堂的秋收假,只針對學堂。”

趙含章挑眉。

這個時代可沒有寒暑假,學生休的最長的假期只有田假,即春耕假和秋收假,每個假期都是十天,專門放他們回去種地的。

陳四娘這一延長,暑假不就出來了嗎?

趙含章:“你想讓先生們在暑假時去學習武藝?”

陳四娘點頭,“也不必學滿一個月,先生們也要回家務農,可以有十天到半個月的田假,剩下半個月則要集中學習武藝。這只是學習和鞏固,習武講究的是堅持,所以日常也要鍛鍊。就是一時之間不知要從哪兒請來這麼多武先生。”

趙含章笑道:“這有何難,各地皆有駐軍,把先生們集中起來送到軍中就是了。”

陳四娘眼睛一亮,“是個好辦法。”

“一年學一套武藝,朕的先生們文武雙全,教匯出來的學生也會文武兼備,好!”趙含章越說越興奮,“等朝廷開印就議論此事。”

等謝向榮到青州下密縣一個貧困村莊時,學堂中新發下來的文書已經變成,“天下未平,保護國家需武,治理國家需文,而先生,達者為先,若先生不精通,如何能教導學生呢?”

文書要求各學堂先生學習文武藝,同時教導好學生文武,文化課就不說了,武課,當以射和劍為主。

射箭能讓人心靜,且保持克制;而劍,學堂教導的為君子劍,不失血氣,卻又方正。

能將這兩種武藝學好的,少有逞兇鬥狠之性,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因武而起的狠鬥。

謝向榮收到這樣的文書,再扭頭看向外面因為搶一張桌子而互相抱著打架的兩個學生,上前,沉著臉喝道:“還不快住手?”

看到先生出面,圍觀起鬨的學生一鬨而散,跑回教室坐好,而打架的倆人也分開,低下頭去認錯。

這個時代,師同父母,不論是學生,還是家長,對先生都絕對尊重,只有極個別人敢冒犯先生。

顯然,這個小小的學堂裡沒有這樣的人。

謝向榮教訓了兩個學生一頓,教他們要友愛互助,而不是爭執打鬧,於是讓倆人牽著手站在教室後面聽了一節課。

她決定武課從站樁開始,等他們能站夠一節課的時間再教導他們學習射。

先生有此耐心,學生卻沒有,不少學生開始武課學習之後,每天回家都是哄哈一路跑回家。

張桃花又拿了文課第一名,算了算自己的積分後就一路狂奔回家,“阿孃,我再考兩次第一就能從學校裡換到一把弓了。”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