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6 瘋狂的曼聯(第1/3頁)
章節報錯
隨著英足總、英超聯盟、歐足聯和國際足聯的陸續介入,曼聯私下接觸瓦爾迪一事,開始迅速發酵,並呈現出一面倒的局勢。
瓦爾迪和經紀人大衛·奧恩斯坦被迅速摘出,利茲聯扮演著受害者的角色,得到了全世界輿論的支援,所有人都對曼聯這種近似囂張的挖角行為加以痛斥。
就連一向都以權威公正著稱的泰晤士報和衛報,這次也都罕見地表明瞭立場,支援利茲聯。
泰晤士報用整整一個版面來報道這次的事情。
這家英國媒體認為,很多球迷都拿這次的事情跟2005年的科尓門進行對比,但實際上,這兩件事情壓根就不是一回事。
當時的科尓門是什麼情況?
阿什利·科爾當時跟切爾西眉來眼去,可謂是郎有情妾有意,雙方是一拍即合,而且阿什利·科爾跟穆里尼奧和彼得·凱尼恩私下見面,主要是討論切爾西的事情,尤其是阿什利·科爾加盟切爾西后的計劃。
這裡面就涉及到了一個很重要的關鍵資訊。
切爾西並沒有慫恿阿什利·科爾“造反”。
泰晤士報認為,類似阿什利·科爾這樣的事件,在2005年以前,比比皆是,甚至在科尓門事件之後,雖說收斂、低調了許多,但依舊還是很常見。
“在歐洲足壇,所有人都知道,沒有哪一次重大轉會是完全符合規定的,私底下透過各種方式去接觸球員,這也是大家都心照不宣的潛規則。”
“絕大多數俱樂部對此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前不久,英超還出現過一樁新聞,就是切爾西對來斯特城的本土左邊後衛本·奇爾韋爾感興趣,就透過各種渠道去跟他進行接觸。
本·奇爾韋爾也想要去切爾西,就跟來斯特城的管理層說了他想要去切爾西的事情,而來斯特城的管理層當即就給切爾西打了電話,指責他們私下接觸奇爾韋爾。
但也是在這通電話裡,雙方開始進行了奇爾韋爾轉會的可行性談判。
類似這樣的事情,其實都很正常。
尤其是隨著球員的轉會費越來越高,各傢俱樂部對待轉會都格外謹慎,生怕引援出了問題。
甚至,就算是當年的科尓門事件,當事雙方的阿森納和切爾西並沒有對簿公堂,真正對切爾西提出指控的是英足總和英超聯盟。
這也是為什麼,事件發生在1月份,但英足總一直調查了半年,到6月份才宣佈判罰結果的原因。
可這次情況明顯不同。
曼聯的行為更為惡劣,他竟然慫恿球員和經紀人“造反”,還許諾重金,這不僅僅是違反了k5條例,也就是俱樂部不得私下接觸有合同在身的球員,影響也極為惡劣。
試想,如果開了個例,那以後還有規則嗎?
當所有的球隊都無視規則,都想要透過各種旁門左道,去引誘球員“造反”,那整個轉會市場豈不是亂了套?
泰晤士報就引用了一名英超聯盟官員的說法,“真到了那個時候,所有的職業俱樂部都會深受其害,包括曼聯在內,誰都無法倖免!”
這也是泰晤士報所支援的,曼聯這次的事情就應該給予最嚴厲的處罰。
同時,泰晤士報也警告曼聯背後的特拉克里夫,表示這件事情已經在英超內部,乃至整個歐洲足壇引起了公憤。
“沒有人願意接受這種公然踐踏規則的行為!”
“利茲聯得到了英超其他18支球隊的支援,也得到了歐洲足壇絕大多數俱樂部的支援!”
“特拉克里夫和他的團隊應該好好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