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劇本終結前夕(第1/2頁)
章節報錯
其實有些事情並沒有想的那麼艱難,張哥不是那種窮人乍富的暴發戶,小皇帝還小,幾個女人也撐不起場面,基本上他就是這個巨大帝國的掌舵人,但他沒有飄,仍舊是跟以前一樣埋頭幹活。
這期間不止有一個人去挑撥,但不管是挑撥趙蓉還是耶律特里,通常下場就只有一個,那就是死。女人狠起來比男人那可是要厲害許多,而且她們兩個有張哥作為後盾也根本不怕什麼家族勢力,天底下所有的世家在絕對的壓迫力前都跟玩一樣。
有些時候,只要不需要考慮人情世故,做人做事自然也就純粹了起來,而那些官員在失去了依靠之後也老實了許多,特別是新的政策下來之後,一個考核制度就讓這幫人腦袋發脹,反正三年一考核,考核不過的直接滾下來,用一種近乎殘酷的輪換制度在維持著這個前所未有的龐大帝國的執行。
它不完美,但夠用。這就足夠了,因為這樣就能給張哥那邊爭取更多的時間,而只要時間足夠,他就不信不能搓出一個未來。
就這樣一直到小皇帝親政,張哥也已經四十多歲了,被他壓制的群臣以為小皇帝終於親政了,他們就又有機會了。
但是萬萬沒想到啊……小皇帝是張哥親自教出來的,不管是性格、思維模式、手段和思考方向跟張哥如出一轍,超級加倍了屬於是。
這下可好了,本來就被攝政王壓制了十年的群臣,現在就又被親政的小皇帝繼續壓制,小皇帝繼承了耶律家和趙家所有的優良基因又繼承了張哥的技術和知識衣缽,放在這個時代來說簡直就是一個六邊形戰士,而且他跟張哥的沉默穩重不同,年輕人的血是滾燙的,他幹什麼都大刀闊斧的幹,親政的第一年就收割了隴西七個世家並瓦解了江南商人士族。
等到了第二年,他與王安石一起主持了新政,近乎將所有的民生產業收歸了國有,並且立起了一面新碑,內容簡直拉爆了眼球,碑文上刻的是新的晉升制度跟稽核制度,門閥學閥商閥近乎一夜之間土崩瓦解,雖然仍然有不少地方在苦苦抗爭,誤導民眾引發叛亂,但這些土雞瓦狗的叛亂在新軍恐怖的戰鬥力下根本就成不了氣候,並且這會兒的帝國已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頂峰。
小皇帝親政的第三年,蘇軾返京,交上了這十幾年時間裡他們在外頭的所有著作並且還帶來了另外一片大陸的訊息,說他們正在發起東征,要讓陛下提前做好準備。
風塵僕僕的蘇軾老了許多,但眼裡的光卻比以前更加明亮璀璨了,他沒有更多的詩文問世,取而代之的是足夠改變人類程序的科考著作,沒有了那個副本中的鬱郁不得志,取而代之的是滿心對未來的期待和向天再借五百年的渴望。
他再見到張哥的時候,兩人坐在一起喝了一頓,那天晚上蘇軾喝了很多,沒有什麼矯情的倒頭就睡了下去,甚至都沒有去說這些年在外頭的辛勞,只是不停的在跟張哥描述外頭的天地究竟有多麼的廣闊。
而就在他回來的第四個天,理論上是全世界最大規模的圖書館正式建成,匯聚各類著作超過六十萬本、圖集、圖紙十二萬份,成為文化上最璀璨的一顆明珠。
更讓人欣喜的是整個版圖內,識字率從三十年前的百分之五,提升到了現在的百分之四十二,這還是把草原、西夏、西域跟女真這些識字率比較低的地方算上的原因,而識字率比較高的南方,整體已經達到了百分之七十的識字率,並且大概再有二十年左右,整體識字率會達到百分之八十左右。
這是徹底粉碎門閥世家的基礎,而是一場不世之功績,前無古人。
同年,大理內部發生了政變,親中原派得到了勝利,順利的讓大理佛國成為了中原的附屬國並同時遞交國書希望能夠沐浴在中原正統之光輝下,成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說起來也算是國運加持,這幾年雖然小災年年有,但大災卻一直沒有出現過,而且雨水充沛、四季分明,糧食年年大豐收,平均每十年就有一次嬰兒潮的出現。
伴隨著人口的爆炸性增長,整個產業結構也發生了變化,幾乎在大家都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生產模式已經跟三十年前完全不同。
隨著工業化進度加深,大量的新興城市陸續出現,大量的工業產品順著蘇軾他們開闢的商路一直流到了歐洲,這個時代的歐洲老爺們都以擁有一件東方的產品而引以為傲,甚至唯東方論在那邊大行其道。
小皇帝親政第五年,紀元曆法完成了一次大更新,通用紀年法開始試試,而隨著生產力的高歌猛進,天文、曆法、地理、文藝等方面全方位大綻放,人類的腳步往前進了一大步。
而那早已經點滿的科技樹就像是時代的樹根一樣,在這一片沃土之下迅速的生根發芽,就像人類首次發明飛機到人類首次探索太空只用了五十多年一樣,在不可能會出現科技樹差錯的時候這個數字有可能是會被繼續縮小。
張哥他顯然並沒有打算停下,他在每到一個階段之後,就會將科技樹繼續往上點一格,比如說在地質學跟化學到達一定程度之後,石油化工就被他點了出來,而現在他的工作也越來越輕鬆,因為有文化的人越來越多,鑽研相關專案的人越來越多。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世代的更迭也已經超過了人們的想象,毫不誇張的說就最近一百年的發展其實已經超過了往前四千年的總和,而這一百年裡的後三十年則要超過前七十年的總和。
只是張哥覺得並不是很滿意,因為他全程開著掛都沒有關過,但發展速度卻只是跟新中國19501990的平均發展速度持平,雖然新中國時期人口基數大,但這裡起點低啊……
至於說什麼工業體系有外國幫助,張哥可是開掛的,圖紙都是現成的,只要按照標準操作就是零失誤,甚至他都把科技樹量化表點到了2055年了,直接繞過了研發和探討階段以及所有的試錯階段,只要依樣畫葫蘆就行了,但最終也只是持平,油門踩到底都沒有辦法超越。
在過去的十年裡,第一輛正經燒汽油的汽車誕生,第一個火力發電廠投入使用,第一所大學誕生,第一所綜合醫院出現,諸多種種的第一都陸續的開出了花來。
小皇帝親政的第三年,國家正式進入平穩化階段,幾乎是一夜之間各地的基礎建設就跟一場春雨之後地皮菇一樣,在地圖上星星點點連成了片,版圖擴充套件的更是誇張,上到北極圈下到南海深處都被納入了版圖之內,並且只要是測繪人員所到之處,但凡是上頭沒有人居住就都會留下痕跡並且標註這個地方就是自古以來的固有領土。
有人?有人也沒關係。二十年間版圖的擴張的同時,國內民族數量從十二個直接擴充套件到了六十個,並且在張哥提出的十二主張下,整個融合階段並沒有爆發激烈衝突,在沒有外部勢力的煽動跟策劃下,憑藉著本身超強的向心力,融合的過程十分順利。
而龐大的疆土帶來的問題也逐漸凸顯出來了,所以這時向外探索就成為了當前的主流。